【晨讀筆記:王陽明《傳習錄》(206)

圖片發自簡書App

黃直錄【6】

【原文】

問:“先生嘗謂‘善惡只是一物’。善惡兩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謂只一物?”

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才過當些子,便是惡了。不是有一個善,卻又有一個惡來相對也。故‘善惡只是一物’。”

直①因聞先生之說,則知程子所謂“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②。又曰:“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于本性上過與不及之間耳。”③其說皆無可疑。

[注釋]

① 直:即黃直。

②“善固性也”二句:程顥語,語出《河南程氏遺書》卷一。

③“善惡皆天理”三句:意為善與惡都是天理的折射和體現。所謂的惡,本身并不是惡,只是對于天理來說,表現得過分或不足罷了。程顥語,語出《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天下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或過或不及,便如此。”

[譯文]

黃直問:“先生曾經說善惡其實是一件事。善惡兩個方面,形同冰炭,截然相反,怎么能說是一件事呢?”

先生說:“所謂的至善,是心的本體。本體上稍有閃失就是惡了。而不是先有一個善,然后再有一個惡跑來和它相對應,所以說善惡只是一件事。”

黃直因為聽了先生的學說,才理解了程子所說的“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本非惡,但于本性上過與不及之間耳。”對這些說法,黃直疑惑頓消了。

[解讀]

人類對善惡的分析多如牛毛,都能自圓其說。

印度人說,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善惡兩只老虎,哪只更強大,取決于你喂哪只。西方哲學家說,善惡是一條路的上坡和下坡。

應該說,儒家學說中對“善” 和“惡”定義與我們平時狹義理解的“善良” 與“丑惡” 是不同的。王陽明對善惡的評析是中國傳統儒家智慧中的精華。孔子曾說,中庸就是善,過和不及就是惡。所謂惡,并非我們印象中的惡,只是本性過和不及罷了。王陽明說,從來沒有人是善惡同體的,人的心里不可能既有善又有惡,要么是善,要么就是惡。同時,人的心里也不可能永遠是善,恰好相反,人的心里很多時候都是惡,所以才需要良知來做定盤星,不要讓我們的心過或者不及。

從“過”的角度來說,平和的心態是善,但有人惹到我們時,我們或多或少就產生憤怒情緒,這就是惡了。有了惡后,我們必須靠良知的力量讓它恢復平衡,回到善這一邊。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地調整心態,用各種辦法使心態平衡。

從“不及”的角度來說,遇到不義之事,不去勇為,這就是惡。餓了不吃飯,這就是惡,困了不睡覺,這就是惡。

善和惡就這么簡單,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時刻出現。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當它過或者不及時,及時糾正它,使它回歸正常軌道。而當你發現別人有過或者不及時,要以一種不觸怒他的方式來糾正他。拯救一個人的人性,勝于拯救世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