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下了課,江老師一直唉聲嘆氣,說:為什么現在的學生上課都不聽講了呢?遇到感興趣的,抬抬頭,不感興趣的,立刻低下頭看手機。為什么當年我們感興趣的知識,他們都不感興趣了呢?比如契約論,比如三權分立。
他說了很長時間,最后總結道,總之,他們就是無感,對什么都無感,哪怕是手機上的內容,也未必多么感興趣。
到底怎么回事呢?
02
上班路上,遇到我很尊敬的L老師。
我跟她說學生很喜歡她。
她忽然嘆了口氣:我實在不知道這些孩子在想什么。工作這么多年了,忽然覺得很無奈。我很努力地在課堂上講授知識,告訴他們人生經驗,可是,他們不聽,總有一些人低著頭看手機。下了課,我跟他們交流,他們說沒有目標,不知道未來何去何從,可是,也會感覺到焦慮。
我說:這么多年了,他們一直被父母呵護著讀書,從來沒有學過如何規劃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忽然到了大學,一下子放松了,迷茫是正常的。我也覺得有時候很無力。
她笑了:姑娘,我們作為任課老師都覺得無奈,你們是不是更有感觸。
前面就是岔路口了,我感嘆:是啊,L老師,我有時候會覺得無能為力。
她走到另一條道上去,一邊走一邊說:當了這么多年老師,第一次覺得能改變的事情真少。
我不知怎么忽然有一種悲壯感,貌似我們進行了一場雖然短暫卻關于教育關于未來的重大話題。
03
我接觸過一些中學生。
初中生和高中生,截然不同。
低年級的初中生身上還會有一些靈氣,一些未經雕琢的天然,他們對文字和文學還有天然的感悟,越是低年級越是如此,每次到這個時候,我就很害怕,害怕他們到了高中,會丟掉這些。
所以,我會叮囑他們的父母,要保護孩子身上的這點天然。
家長們表示無奈:老師,這就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了,到了高中,哪有時間再去看閑書呢?
我知道家長們說的閑書是什么,教材之外的都是閑書。
不是不想讓孩子看,是沒時間,但是又想讓孩子作文水平得到提高,怎么可能呢,沒有大量的閱讀基礎,怎么寫出優美的文字。
高中生就有些麻煩了,他們大多神情木然,未來的目標就是考一個高的分數,進入一個好的大學,那么便萬事大吉了,他們的桌子上擺著的全是參考書,學習的也都是技巧,家長們的臉上都是焦慮。
假期的時候,我臨時替輔導班的朋友上了一次課,課后布置作業,說隨便寫,大概有十幾分鐘,他們的臉上都是茫然:老師,還是給一個命題作文吧。隨便寫怎么寫啊?
難道不是隨便寫最好了嗎?可以選擇的空間也大?
當然不是,還是命題好。他們皺起小眉頭。
我啞然,最后也沒說出個所以然來。
我跟朋友說,可以開個培養想象力的課程吧,比如讀讀古代神話,中西方文學打通,從初中開始培養,對寫作是有好處的。
朋友嘆了口氣:家長們可能會更喜歡提高寫作技巧的課吧!但是,我們可以適當開一些類似的課程。
我很理解,她有她的無奈,也有她的堅持。
04
我不知道,在這樣的重重壓力與重重焦慮下,孩子們會變成什么樣?
等他們一年年經歷下來,還會不會對自然對宇宙保有最初的好奇?
等他們熬過了可怕的高三,他們還會不會愿意坐在教室里聽老師的教導?
等他們撕掉高中的教材扔向天空后,他們還會不會愿意安靜地打開一本書?
我清楚地知道答案,因為我在大學,和學生近距離接觸了十一年。
我非常痛心地發現,大學里的學生,越來越不喜歡學習了,越來越不認真了。
他們不愿意去認真讀一本書,不愿意去認真聽一堂課,不愿意去認真地做一次課堂作業,不愿意去認真做一次實踐,甚至對組織的活動,都不愿意認真地去參與一次。
我進過課堂,也上過課,總有些學生低著頭看手機,哪怕你講得天花亂墜,口吐祥云,依然會有一些學生無所謂的樣子,在后面坐著,甚至戴上耳機。
針對社會實踐我寫了一篇文章,有一些大一的學生轉載,下面一個學長評論:全是扯淡。根本不用認真去做,湊合一下就行了。
在他的眼里,真的,一切都是扯淡,不用認真去做,想來,他平常也是這么講給小學弟的。
他們用戲謔無所謂的態度對待世間一切。
最后發現,都不好玩,參加活動不好玩,上課不好玩,閱讀不好玩,集體活動更不好玩,那么什么好玩呢?
什么都不好玩,無感,無聊,無意義。
05
但是,能怪學生嗎?
他們是怎么考上大學的呢?
千軍萬馬,千辛萬苦,千難萬阻,最后終于讀了大學,人的學習能量也都是一定的,提前耗盡了,到了大學便沒有動力了。
之前有父母管著,現在沒有了,于是,一下子松懈了,精氣神就很難再聚攏了,按照美國教育學家的說法就是提前興奮了。
所以,一切都沒意思了,怎么辦呢?老師們很發愁,我也發愁。
問題很多,原因也冰山難現,但是,就這樣聽之任之嗎?難道,我們就不做點什么嗎?
反正,我一直在做點什么,堅持寫一些文字,堅持灌輸給學生有關夢想有關禮儀有關生活的理念,認真對待每一次課、每一次班會、每一次談話,雖然收獲微乎其微,但是,或許,會有幾個人聽見去,看進去,他們或許會有所醒悟,哪怕只是改變了一點點呢,也總比沒有變化強。
所以,我最后,很認真地對著L老師說: L老師,別灰心,會有人聽的,哪怕只有幾個人呢。
她發出讓我安心的微笑,往前走了。
我想,一個校園里,還有愿意去思考去痛心的老師,雖然只是螻蟻之力,也總比沒有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