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自終于做了一個選擇,終結了自己糾結了很久的事情。
本來明天要參加一場考試,但幾天前得知明天還有一場自己非常感興趣講座。至此我陷入了兩難境地,考試時間已經安排好,不可能改變。但是進行講座的教授又是自己仰慕已久的業內名人,不僅學術水平很高,而且講座的內容本身就是自己喜歡的。到底去考試還是去聽講座,真心讓人糾結。每次想到這個問題,就想有個牛人出來指引點迷津。自己好像很久都沒有陷入這樣難以選擇的境況中了。當一個人很少出現選擇困難這個21世紀三大絕癥時,是否說明這個人的生活已經脫離時代了。糾結了半天沒依然無法得出答案,便開始翻書,無意中看到曾經自己曾經得出的感悟:“如果學習沒有以目標為導向,會很容易陷入到一越學越焦慮的心態中,因為在學習過程中會不斷的接觸到與所學的內容有一星半點聯系的知識,你會認為這些知識必須要掌握,會想要將所有這些知識都學會,但是時間精力上又不可能做到。于是會開始否定所學的內容,甚至否定學習本身。在自我否定中除了增加挫敗感讓自己執行無能之外,也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筆記中的以目標為導向一下子就擊中了我,聯系到自己去聽講座,也是學習的一種方法,于是也可以看這種方法是否能夠實現目標來進行分析。
自己之所以會這么想要去聽講座,第一因是為講座的教授是業內有名的學者,之前讀過他寫的書,覺得很不錯,這次有機會通過本人了解其學術,也是之前的一個小愿望;第二是因為明天的講座一定去得大部分是渴望學習、提升自己的業內人士,可以認識進步人士,與他們交流工作中的困難與心得,也是讓自己持續提升的一個方法;第三就是講座本身的內容是自己近期想要研究的,如果聽了這個講座,對自己這方面的研究會有所啟發。
至于考試,自己的目標是什么?其實如果不是因為與講座相沖突而引發自己思考,我還真沒有想要到底為何會去參加這樣一場考試。首先是家里人想自己考,其實沒有什么興趣;其次考試通過后拿到證可以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只是證明具備了處理相關事務的入門條件,并不能證明具備了相關的業務方面的能力,而且現實中很多人即便沒有證件,能力也并不差;再次是自己對考試后可能從事的事情并不是很感興趣,而且又沒有相關的經驗,即便是拿到了證件,處理相關事宜時,客戶還是會傾向于找更有經驗的專業人士;最后,這個考試今年后半年還有別的場次,就算這次沒有去考,還可以在幾個月之后考加下次考試,錯過這次考試,自己無非就是白白貢獻了百多塊錢的GDP而已。
想到這里的時候,自己已經清楚明天該去干什么了。按理說思維應當是在這里就打止的,但是不知為何自己會不自覺的多思考一點。在上面的分析中,自己是以短期目標為導向的,如果以長期目標為導向會怎樣。如果沒有這樣一場講座與考試時間相沖突,自己還會這樣進行分析么?從長遠來看,自己還會去考試么?自己在思考了相關情況之后,又對照上面關于考試的分析,發現原來自己根本就不該報名參加考試。或許現在自己還有點迷茫,不知道內心真正想要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拿到證件之后要做的事情決對不是自己內心想做的。自己做這件事情的初始動機就是拿到一個證件,證明一下能力而已,至少還可以讓自己多點競爭力、多點機會。這是不是沒有自信的表現,你的競爭力只有靠別人給你的證明才可以體現出來么。是不是從小到大我們得到的證明太少了,長大了才會拼命的在別人的眼光中證明自己。就像努力賺錢,買房買車,達到世人眼中的一個正常人的生活形態,才可以心安理得的說我做的事情是正確的,你看,我賺到錢,買到房、車了。如果你的努力沒有達到別人的期望或世俗的標準,那就不是對的事情。道理說出來誰都懂,但是一旦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又會將道理拋諸腦后,不得不屈服于現實的壓力。就像很多人說自己在沒有遇到喜歡的人之前不結婚,但是卻依然有大部分人在年紀漸長時找了個過得去的人在一起。在沒有足夠強大的能力前做出更多的選擇前,是沒有機會對世俗的標準說不的。我們所能做的最好的應對,就是拼命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牢記自己的目標是什么,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