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作朋友》的第三章是“管理”。
管理什么?不是管理時間,是管理自我。李笑來老師談到了13個管理的技巧和方法,教會我們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去做事。
1.估算時間。
我們在進行一項任務的時候,往往容易掉入時間陷阱,有時候某些問題看似容易,但深入進去,難度大大超出預期,導致任務無法再規定時間內完成。原因在于我們沒有搞清楚這個任務是我們熟悉的還是陌生的。
如果是熟悉的任務,則會思路清晰、步驟有數,估算的時間相對準確;如果是陌生的,則無法估算大體時間,因為總有些“意外”會必然出現。想要提高估算時間的能力,必須先判斷其熟悉程度,再來估算大體要完成的時間。
2.及時行動。
什么時候行動不算晚?永遠是現在。
很多人患上拖延癥的原因是,一是害怕做錯,二是過分在意外界評價。
對于第一點,我們必須認清,人做事總會出錯,遇到困難,面對就好,這是生活的常態。而且越是處理困難,就越不容易遇到困難,因為勤能補拙。
對于第二點,沒有誰會一開始就能做好,喜歡嘲笑諷刺的那些人,一般都是做不好的那批人,而做得好的那批人是不會隨意抨擊嘲諷別人,因為他們心里清楚地明白,要把事情做好是多么地不容易。
3.直面困難。
大部分人都喜歡回避困難。明明是自己的強項,還是會花大把時間去提升,根本原因在于想回避困難。“喜歡做某事”只是因為某事比較簡單。如果不去直面困難,就永遠也走不出自己的腦中的舒適區,永遠也無法提升自己的薄弱環節。
4.關注步驟。
任何任務都有3個屬性:何事(what)、何因(why)、何法(how)。想做成一件事,必須去多想這三個屬性,而最重要的就是方法。
沒有好的方法,就很難做好某事。比如利用項目管理的思路去背單詞,將單詞書拆分成若干個小任務,利用記憶曲線的特點來反復記憶,達到效果最優的目的。做任何事情都一樣,找到方法,將任務反復拆分成可以完成的子任務,然后各個擊破,完成整個項目。
5.并行串行。
統籌規劃,能一同完成的任務就不要分開做,這樣能節約時間。跑步時候聽歌,排隊的時候看菜單,都是并行完成的例子。串行任務時,要做到把時間切片,形成一個個高效的番茄鐘,在一個番茄鐘內,全力專注,時間結束,快速切換。
6.感知時間。
記錄事件,特別是基于過程的記錄,能讓人對時間的感知能力越來越精確。每件事情花費多少時間,都一目了然,在估算任務的時候,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精確估算。
7.記錄開銷。
除了要感知時間,我們還要知道時間都用來做什么了。利用記錄時間開銷的方式,讓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浪費多少時間。
8.制訂預算。
養成記錄時間開銷的習慣后,我們還要養成制訂時間預算的習慣。列出每天要做的事情,估算它們所花費的時間,如果時間不夠用了,就只能進行篩選,挑出最重要的事情優先完成。
理性分析,用這個事情是否對達成目標有益來判斷該項任務的重要性,堅決優先做重要的事情,而不是有趣的事情。
9.計劃。
做計劃的前提是目標必須可行,在目標可行的前提下,倒推每個實施步驟,自然形成了整個計劃。如果目標不可行,無論怎么反推操作,都是一份無意義的計劃。如果實施一半的時候發現目標根本不可行,那就該立刻終止行動,這反而是明智的。
做計劃是一項需要練習的技能。做了長遠計劃卻根本完不成,說明根本沒有做長遠計劃的能力。退而求其次,做近期一點的計劃,并且出色完成,然后慢慢地延長計劃的長度。
計劃固然重要,但行動更為重要。如果做不了什么計劃,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行動,行動當中再做計劃。沒有行動,再好的計劃也是空談。
10.列表。
列表是一項非常有效的工具。制作列表能讓我們做事井井有條,不會浪費時間。在列表中區分任務的重要程度,增加下一階段任務,并制定任務核對列表,都有助于我們更加清晰地完成任務。
11.流程。
有些任務需要將其流程化,事先將流程完美設計,執行時只需100%執行即可,這樣做比臨時發揮有效率得多。為常見任務制定流程是一個必須養成的習慣。習慣與習慣的差異,最終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
12.預演。
需要執行的任務越重要,就越需要預演。萬事皆可提前準備,萬事皆需提前準備。只有提前充分準備,才能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完成出色。很多人懼怕演講,就是因為沒有充分準備,怕搞砸丟臉,而事先充分準備好每個細節,雖仍有恐懼,但足以讓人安心上臺。
13.驗收。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驗收。雖然大家都不喜歡考試,但考試的確是一個有效的驗收機制,幫助我們了解學習的進度。電玩游戲中的做任務獲得獎賞,其實也是一種驗收機制,這種機制讓人沉迷于電子游戲。我們需要為自己的任務設計驗收機制,來促進我們更好地完成任務。
10月24日,第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