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兒子打乒乓球輸了。三個月沒跟他打,小家伙已經從乒乓小白進化成乒乓高手。我發過去的球,他一個右側拉球回過來,來球又低又快,讓我應接不暇。
這件小事帶給我的思考是:也許,我們的教學也需要學學“乒乓大法”。
1. 什么是“乒乓大法”?
兒子三個月前開始跟著張教練學乒乓球,球技大增其實得益于張教練的特殊教學方法。他把打乒乓球的動作分解成幾個漸進的小動作,然后逐個小動作分開獨立訓練,一個小動作訓練熟了才可以進入下一個小動作的訓練,當小動作都扎實過關了再練習完整動作。
所以,剛進乒乓球班時練的是顛球,會了以后是對墻打,再接著是對空揮拍練揮拍姿勢,完了再跟固定發球角度的發球機對打、不同角度與發球機對打、與人對打,正手打、反手打……每個分解動作都要求練到熟練才進入下一個分解動作的訓練,并且老師在訓練過程中即時反饋動作的對錯。
我把這樣的乒乓球教學模式稱為“乒乓大法”——將一件復雜是事情分解成諾干個簡單的漸進的分解步驟并逐個突破。這種教學模式的好處是學生對于一個復雜動作不僅能夠精細地掌握相關要領,而且經過無數次訓練,在正確的指導下,相關動作成為肌肉記憶(當然,如果在錯誤指導下形成的肌肉記憶那就太可怕了),接、打球成為下意識反應,比較不受心理因素影響。
2. 課堂教學也需要“乒乓大法”嗎?
這樣對老師大家應該很熟悉:面對學生一塌糊涂的答題情況,你的老師很生氣地批評:做題要認真!認真!認真!講臺下的同學們心里想的是:可是,我們做題時沒有不認真啊。
同樣的情況,我在某次聽課時見識了一個年輕老師的做法,令我眼前一亮。那是一節高三復習課,老師在那節課的重點內容是訓練學生從材料提取信息。從材料提取信息是高中政治主觀題解答的其中一個步驟,還有審讀設問、調用知識、結合材料論述。這位老師在那節課通過多則材料只訓練“從材料提取信息”這一步驟,材料里信息找得到說得出就算過關,如此連續訓練多則材料,看得出學生答題素養過硬,應該是經常做這般訓練。這位老師所教班級也確實過硬,當年高考,他教的學生在中考錄取分比一級達標校低五十多分的情況下,他教的政治平均分全市第一、全省第六。
乒乓球教學和高考復習雖然領域不同,卻都是教學,都卓有成效。
3. 課堂上如何實行“乒乓大法”?
使用“乒乓大法”使難度大、不易掌握的技能變得簡單易懂。舉例,我希望學生掌握高中政治經經濟生活里的主觀題答題方法,這是我的教學目標,如果我一下子就讓學生訓練整道題,恐怕很多學生會知難而退或者半生不熟。所以。我應該先考慮這個答題方法可以分解成幾個簡單的步驟:
①審讀設問
↓
②閱讀材料提取信息
↓
③調用相關知識
↓
④加以論述
我需要讓學生知道我們的目標是什么,以及為此我們需要訓練的步驟,如果學生覺得太難,我們還可以把其中覺得難的步驟進一步分解成更細的步驟,但是要努力控制在7個步驟以內,因為人類平均能記得住的要點上限是7個,三四個是比較普遍能接受的個數。步驟過多跟沒分步驟的效果一樣不好。
明確了目標與步驟,接下來就逐個進行專項訓練,例如步驟二“閱讀材料提取信息”,我可能會安排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訓練,這段期間,每次都訓練只做提取信息,不需要完整做整道題。
復雜技能分解成簡單易懂的步驟進行刻意練習,讓學習變得簡單,這就是“乒乓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