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講過了,兩漢時期詩歌的主流是樂府詩,雖然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出現了建安文學,但是建安文學也是在樂府詩的影響下進行創作的,大都是拿樂府舊題來寫時事。
但是,建安文學推動了樂府詩由雜言、五言向五言發展這也是不可否認的。
其實建安文學在歷史上也算是一個比較長久的時期了,其影響力甚至延續到了魏晉時期。所以在魏初期,詩歌的發展形態還是以建安文學為主的。
直到魏晉之交才發生了一些變化,曹魏后期,統治集團大行爭權奪勢之舉。各種實權派為了權利做了大量的誅殺名士、翦除宗室的暴行,導致曹魏后期、也就是魏晉之交這一段時期成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政治黑暗恐怖時代。
在這種恐怖緊張的氣氛下,文人們紛紛以保命為主,不再有建安文學的慷慨悲涼。在巨大的精神壓力和現實壓力下,文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信仰轟然倒塌。
取而代之的是對于玄學的追求,詩風由建安文學的慷慨悲壯轉為旨意深遠、寄托隱晦。使人們開始逃避現實,從哲學中尋找個人價值和現實問題,導致魏晉之交的詩歌充滿了慢慢的哲理色彩,這一段時期也就是詩歌歷史上的正始之音。
這個時候的代表詩人也是團體出道——“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中成就最高的當屬阮籍,用一本專輯《詠懷詩》八十二首奠定了阮籍在文壇中當紅明星的地位。《詠懷詩》八十二首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規模較大的抒情五言組詩。進一步為抒情的五言組詩打下了基礎。
因為特殊的時代背景,所以阮籍的《詠懷詩》中大都含有求仙的內容,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文人們普遍的訴求。因為政治上的黑暗,只能寄希望于神仙,對于神仙的向往溢于言表。
當然了,也不見得每個人都希望做神仙,有些人就想著能夠游戲人生也行。比如同為“竹林七賢”的劉伶大哥,就希望能夠死在酒缸里。氣得老婆都快跟隔壁老王跑了,劉伶大哥還樂滋滋的在那邊喝酒。
不管是阮籍的向往神仙還是劉伶的借酒消愁,都是因為當時可怕的政治背景,詩人們不得不隱晦的表達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者對政治的看法。直到西晉徹底穩定了局面,完成了統一之后,這種局面才發生了改變。
中國從東漢就開始出現一些世家大族,影響深遠,西晉統一之后也仍然有非常明顯的門閥制度和門閥觀念。所以剛剛在緊張刺激到讓文人們神經衰弱的魏晉之交進入相對比較穩定的西晉之后,文人們甚至世家大族們紛紛向當權者靠攏。
這樣的直接后果就是文人們逐漸削弱了個人意識,很少再有建安時期的直接表露心聲和正始之音的委婉表露心聲了。此時的文人們大都注重寫作技巧和辭藻的華麗,形成了詩詞歷史上的“太康詩風”。
到東晉之后,玄學風氣日益高漲,文人們大談哲理,詩歌逐漸失去了文學藝術。雖然東晉的玄言詩沒有太高的藝術價值,但是對于后世的說理詩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東晉末年,出現一個大詩人,他的好多詩作我們是耳熟能詳的。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等等的詩句都是我們日常會吟誦的。
這位大詩人就是我們田園詩的開山鼻祖——陶淵明。
關于陶淵明大家比較熟知的是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陶淵明是一個向往田園生活,品行像菊花一樣高潔的大詩人。
但是老杜冒天下之大不韙說一句對老陶不太尊敬的話,那就是老陶的選擇不見得就一定是他的內心真正是想要這么選,有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呢?畢竟老陶當時家族沒落,在門閥制度盛行的東晉,他想要出人頭地可能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政治上的失意是極有可能促使他做出退隱江湖這個選擇的。
因為陶淵明在初中課本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不僅選了他的詩作,還選了一篇文言文。所以關于陶淵明的一些故事或者老杜對陶淵明的猜測,等到我們后面介紹他的詩作《歸園田居》和文言文《桃花源記》的時候再做延伸。
不管怎么說,陶淵明確實開創了一種詩歌流派——田園派。他以書寫田園生活為主,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并且影響了唐代的大詩人孟浩然和王維,繼續繼承并發揚了田園詩派。
東晉在維持了一百多年的統一之后,又再一次的迎來了全國性的戰亂時期——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分裂時期最長的一段時期,除去北魏享有一百多年的國運外,其他國家壽命都不長,全國各地一直都在打仗。
“八王之亂”的時候少數民族把漢人給趕到了南方去,北方長期被少數民族占領。那么,很自然的,南北朝時期的詩歌產量比較高的一定是漢人聚居地的南方。而北方主要是以少數民族的民歌為主。
南朝主要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一直到那個被杜牧寫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諷刺,寫了《玉樹后庭花》的陳后主被隋給滅了之后南朝就終結了。
在東晉和南朝宋交際時,大門閥謝家出現一個詩人叫做“謝靈運”,謝靈運首次將山水美景融入詩歌之中,在詩壇之中獨樹一幟。從而開創了詩歌的一個流派——山水派。而此時,正是南朝詩歌的“元嘉文學”階段。
而到齊和梁的時候,使人們開始注重格律對仗,拉開了詩歌在形式上不受拘束自由發展向格律對仗工整轉變的序幕。而此時的詩歌內容卻大多寫的是風云、月露,追求辭藻的華麗。這一段時期為南朝詩歌的“永明文學”,也就是后世批判的“齊梁詩風”。
到梁和陳的時候,在荒誕的統治者的影響下,詩作內容主要是對女子體態和動作的描寫。尤其到陳的時候,日趨過分。內容空洞,風格輕靡浮艷,代表作就是剛才提到過的陳后主的《玉樹后庭花》,后來被稱為“亡國之音”
這一時期是南朝詩歌的第三階段“宮體文學”,雖然宮體文學本身格調不高,但是她也拓寬了審美對象的領域,讓人們的傳統審美觀念有了一定的發展。
相比于南朝的琦迷香艷,一片欣欣向榮景象,北朝的詩歌就顯得黯然失色了。當南朝在享樂時,北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戰亂之中,所以北朝的詩歌因為戰爭,也因為游牧民族的統治,發展極其緩慢。
但是也因為北朝頻發戰亂的時代背景,涌現出了一大批非常優秀的民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我們上一篇講漢樂府詩時提到的樂府雙璧之一——北朝民歌《木蘭詩》。
《木蘭詩》是我們初中學到的一首樂府詩,主要講的是花木蘭代父從軍,勝利還家的故事,我們后面還會再講。
所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歌發展大致是這樣的:
慷慨悲壯,直接表露心聲的“建安文學”(曹魏)——時代壓抑之下委婉陳述不滿的“竹林七賢”(西晉)——文人自我意識衰微的“太康文學”(東晉)——陶淵明開創田園派(東晉)——謝靈運開創山水派同時迎來“元嘉文學”(南朝)——辭藻華麗卻講究格律的“永明文學(齊梁詩風)”(南朝)——輕靡艷俗卻獨居審美角度的“宮體文學”(南朝)——頗具“建安文學”意味的北朝民歌(北朝)。
魏晉南北朝中,也只有到南北朝的尾聲的時候,才借助北朝民歌重新找到一點建安文學慷慨悲壯的影子。至此,魏晉南北朝詩歌發展到此。而就是因為前面從《詩經》起,經歷各種體例,各種形式,各種內容的詩歌樣式的發展之后,我們終于要迎來詩歌的鼎盛時期——唐朝。
下一篇文章,我們看一下中國詩歌歷史上最具特色,大放異彩的唐朝——詩歌發展的巔峰有什么樣的詩歌特色,又涌現出哪些彪炳千秋的“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