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經正義精講430

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430

卷九·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15/15


原文: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

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于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余于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則”當為“側”——譯者注)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原文譯文對照:

~~~~~~~~~~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

黃帝問:刺療手足三陰三陽諸經,有什么共同準則?

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

岐伯答道:首先,當診察手太陰肺經之寸口脈搏、足陽明胃經之人迎穴脈搏,來了解患者一身氣血的陰陽盛衰狀況,再根據補虛瀉實之原則,來調和氣血、平衡陰陽。

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于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

其次,當按切全身經絡,注意何處有凝澀不通的現象,凡氣血郁結不通之處,都會出現疼痛或麻木之證候,郁滯嚴重者,氣血甚至會閉阻不行(通行),氣血中的大分子物質因而沉淀在脈道上,不斷累積,終于結成斑塊、血栓,使得脈道空間變狹、脈管彈性變差,從而導致此處之氣血運行更加寒凝滯澀。

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

凡有氣血凝澀現象的經絡,應當以針刺疏通閉阻、令該處恢復氣行并逐漸溫暖,直到氣機溫通、血活絡通,才能停針。

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

若小絡脈中有瘀血結滯不通、有血栓或斑塊沉淀導致的氣血不活,須以泄刺法瀉出其中骯臟瘀血,該絡脈之氣血才能恢復通利。

故曰:氣有余于上者,導而下之;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凡病氣亢盛于經絡上部(頭部)者,應根據上病下治的原則,在該經絡之下部(四肢)取穴泄刺,以引導病氣下行;

氣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

凡正氣虛虧于經絡上部(頭部)者,亦應根據上病上治的原則,在該經絡之上部(頭部)取穴補刺,且須推針、揉按肌膚、留針,以令正氣漸上;

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

若留針已久,而正氣遲遲不能向上充實,理當在正氣所稽留、受阻之處,迎逆著正氣所前行的方向而施刺,即以迎刺法接引正氣不斷上行到病所。

必明于經隧,乃能持之。

當然,必須事先明白掌握各條經絡的分布、走向,及其中氣血的運行規律,才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病狀來采取適用的刺具和刺法。

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

如有寒熱往來交爭之病狀,應當根據陰陽氣血的具體偏盛狀況,來宣導受病經絡的氣血,使之和利通暢;

其宛陳血不結者,則(“則”當為“側”——譯者注)而予之。

若脈道中雖有瘀血郁滯,卻尚未凝結成血栓、斑塊,這時,當采用“側刺法”行針,即將針體橫臥、以幾乎平行于皮膚的角度來刺入病所。

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針刺之前,必須先明確了解25種人其各類的形體和膚色特征,這樣,才能準確判斷各類人的氣血盛衰之所在、及其肌體之左右上下各部的氣血運行狀況。以上,就是針刺諸經的共同準則。

~~~~~~~~~~

老黃歷擇吉,2025.3.30


上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429

下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431


推薦:猴子森林1~121(靈樞經正義精講1~520)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125卷三·經脈第十4/23 原文: 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
    老黃歷擇吉閱讀 226評論 0 3
  • 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201 卷五·寒熱病第二十一 1/6 原文: 皮寒熱者,不可附席,毛發焦,鼻槁臘,不得汗...
    老黃歷擇吉閱讀 225評論 0 1
  • 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133卷三·經脈第十12/23 原文: 膽足少陽之脈,起于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后,循頸...
    老黃歷擇吉閱讀 200評論 0 6
  • 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129卷三·經脈第十8/23 原文: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
    老黃歷擇吉閱讀 189評論 0 3
  • 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379 卷八·逆順第五十五 1/1 原文: 黃帝問于伯高曰:余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
    老黃歷擇吉閱讀 75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