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430
卷九·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15/15
原文: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
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于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余于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則”當為“側”——譯者注)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原文譯文對照:
~~~~~~~~~~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
黃帝問:刺療手足三陰三陽諸經,有什么共同準則?
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
岐伯答道:首先,當診察手太陰肺經之寸口脈搏、足陽明胃經之人迎穴脈搏,來了解患者一身氣血的陰陽盛衰狀況,再根據補虛瀉實之原則,來調和氣血、平衡陰陽。
切循其經絡之凝澀,結而不通者,此于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澀。
其次,當按切全身經絡,注意何處有凝澀不通的現象,凡氣血郁結不通之處,都會出現疼痛或麻木之證候,郁滯嚴重者,氣血甚至會閉阻不行(通行),氣血中的大分子物質因而沉淀在脈道上,不斷累積,終于結成斑塊、血栓,使得脈道空間變狹、脈管彈性變差,從而導致此處之氣血運行更加寒凝滯澀。
凝澀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
凡有氣血凝澀現象的經絡,應當以針刺疏通閉阻、令該處恢復氣行并逐漸溫暖,直到氣機溫通、血活絡通,才能停針。
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
若小絡脈中有瘀血結滯不通、有血栓或斑塊沉淀導致的氣血不活,須以泄刺法瀉出其中骯臟瘀血,該絡脈之氣血才能恢復通利。
故曰:氣有余于上者,導而下之;
所以總結起來就是:凡病氣亢盛于經絡上部(頭部)者,應根據上病下治的原則,在該經絡之下部(四肢)取穴泄刺,以引導病氣下行;
氣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
凡正氣虛虧于經絡上部(頭部)者,亦應根據上病上治的原則,在該經絡之上部(頭部)取穴補刺,且須推針、揉按肌膚、留針,以令正氣漸上;
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
若留針已久,而正氣遲遲不能向上充實,理當在正氣所稽留、受阻之處,迎逆著正氣所前行的方向而施刺,即以迎刺法接引正氣不斷上行到病所。
必明于經隧,乃能持之。
當然,必須事先明白掌握各條經絡的分布、走向,及其中氣血的運行規律,才能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病狀來采取適用的刺具和刺法。
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
如有寒熱往來交爭之病狀,應當根據陰陽氣血的具體偏盛狀況,來宣導受病經絡的氣血,使之和利通暢;
其宛陳血不結者,則(“則”當為“側”——譯者注)而予之。
若脈道中雖有瘀血郁滯,卻尚未凝結成血栓、斑塊,這時,當采用“側刺法”行針,即將針體橫臥、以幾乎平行于皮膚的角度來刺入病所。
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針刺之前,必須先明確了解25種人其各類的形體和膚色特征,這樣,才能準確判斷各類人的氣血盛衰之所在、及其肌體之左右上下各部的氣血運行狀況。以上,就是針刺諸經的共同準則。
~~~~~~~~~~
老黃歷擇吉,2025.3.30
上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429
下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