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今天這篇文章里提到的媽媽,在上一次遇見時,我就想寫了,今天再次見到她,我覺得我真的有必要寫下來。
這位媽媽是在孩子早教課上認識的,她兒子和我孩子差不多大,自從定時上課后,每次上課都會遇到。
為什么說上一次遇見我就想寫呢?是因為在上一次上課時,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讓我立馬對她產生了“興趣”。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上的是Play課,以運動為主,教室里會有很多娛樂設施:斜坡,直滑梯,波浪形滑梯,平衡木板,以及木板+梯子組合等。
上課主題是超市購物,因此會將一些設施假設為超市里不同的區域:蔬菜區,冷凍區,稱重區,以及交款區。
老師們會依次指引孩子們去到不同的區域,家長們則會在該區域里指引孩子找尋各種食品。
冷凍區是在一套組合設施上,需要孩子先從斜著的類似梯架爬上去,然后在平木板上,走一小段去老師那拿“冰激凌”(實則形狀像冰激凌的手敲鈴),然后孩子再從波浪形的滑梯上滑下來,整個冷凍區的購物就算結束。
上一節課,當這位媽媽的孩子拿完冰激凌后,準備從滑梯上滑下來,媽媽在滑梯背面,與滑梯之間隔著孩子走的平木板,孩子爸爸在滑梯旁站著(靠近滑梯尾),可能是因為孩子手里拿著“冰激淋”,當蹲下來滑滑梯時,沒有扶好,導致孩子剛準備坐下來時,身子前傾,撲在滑梯上滑了下去,滑梯很短,基本上孩子撲下去,也就到底了,滑梯底部是柔軟的海綿墊。
孩子沒哭,爸爸也沒去扶,但是當媽媽看到孩子身子前傾時,就發出了非常尖銳的高音,一手捂住嘴,另一手捂住胸口,滿臉驚恐狀,等孩子趴在柔軟墊上時,媽媽趕緊從那側沖過來,將孩子全身上下查看一遍。
在媽媽發出尖銳的高音時,嚇著了身旁的另外一個家庭(女孩、女孩的爸媽),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女孩被嚇著了,因為孩子扔掉了冰激淋往媽媽懷里鉆,女孩爸媽在撫慰女孩兒的同時,也用無法理解的眼神看向剛才那位媽媽。
但是,很可惜,男孩的媽媽在發出尖銳的高音后,除去查看了自己的孩子,并未去關注身邊其他人的反應,更沒有去關注身旁的那個女孩。
今天上課時,主題依舊是超市購物,最后一個區是結賬區,和冷凍區類似,只是沒有滑梯滑下來,是需要自己從兩級梯上下來,然后拿著商品和錢去老師那結賬。
這次依舊還是這位媽媽陪著孩子,爸爸在老師那等著孩子去結賬,結賬區在下兩級梯時,有一個橫杠在那,因此,需要孩子們將頭低下去,然后身子也跟著彎下去然后爬下兩級梯,當他孩子走到橫杠處時,可能沒有看到,孩子的頭撞到了橫杠,稍微有點兒聲音發出,一般對于這種撞擊的聲音,我們都不會管,因為孩子自己也沒哭,孩子還沉浸在如何下兩級梯的思考里,可這位媽媽聽到后,竟然又發出了輕微的喊叫聲,且立馬將孩子的頭用手都摸了一遍,前前后后都看了一遍,當從孩子嘴里得知沒事兒后,很用力的親吻了孩子的額頭,說:真棒。
媽媽的一系列舉動,直接影響到了后面孩子在平木板上“堵車”了。
說實話一整節課,我都在無意或者有意的觀察著他們全家,以我的觀察,發現如下問題:
1.爸媽看起來不年輕,媽媽的身體也不是最佳狀態,應該有咽炎,時常用手摁住喉嚨,且做出痛苦狀。
2.早教課第一環節,是家長孩子圍住老師,聽老師講故事,故事書是英文版,老師是中英文夾雜著閱讀,這位媽媽英語應該不錯,平時在家應該也英語和孩子交流,以至于孩子能夠聽懂一些單詞,并在老師拿出蘋果、茄子、南瓜時,可以用英語回答對應水果的名字,個人覺得,這需要英語環境。
3.從爸爸和媽媽兩人的行為舉止,說話次數,說話語氣,說話時面部表情初步判斷,在家里媽媽應該占主導,爸爸輔助,媽媽性格應該雖然不是很強硬,但卻屬于軟中帶硬的人。
4.在圍著聽老師講故事時,媽媽帶著孩子坐在前面,爸爸則是坐在外圍,過程中,孩子有些不耐煩,頭轉來轉去,剛好回頭看到爸爸,爸爸也在向他招招手,孩子正準備從媽媽懷里掙扎著爬向爸爸,這時,媽媽回頭看了下爸爸,然后對爸爸瞪了一眼,然后用手拍拍她身旁的地方,嘴里輕聲說著:坐過來。孩子最終還在她懷里,掙扎著,而爸爸也沒有坐到她身邊。
5.很巧的是,昨天第二節繪畫課,我們也在一個屋(照這趨勢,我們應該會有一段時間都在一起上課),顏料畫畫,雖然老師給發了防護衣,且給了畫畫的工具(各種長度粗細不一樣的畫筆),但孩子嘛,無論是弄到身上,還是直接用手沾著顏料畫畫,應該都是在所難免的,在我眼里,我甚至非常鼓勵我孩子用手去創作,臟?弄到手指?弄到衣服?這不是很正常嘛?大師級別的畫家畫室里或者衣服上都不會干凈,更何況兩歲多點兒的孩子?但我經常聽到媽媽在那說著:用畫筆,你用手干嘛?多臟啊,老師給你畫筆,就是需要讓你用畫筆繪畫,你端好顏料盤,別蹭到防護衣上。
“觀棋者不語”,我特別想對這位媽媽說聲,孩子們雖然不在下棋,但也在創作他們心中的圖畫。
6.整節課下來,這位媽媽非常忙碌,一會兒擦孩子的防護衣,一會兒擦孩子的手指,嘴里還念叨著各種當心、注意。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父母是孩子的老師,今天我想說的是:孩子是你24小時的跟隨者和模仿者,他會觀察你的一言一行,然后再用他的小腦袋去理解你的一言一行。
這時候我們是否應該考慮一點:我們有沒有想過,他們的理解和我們希望他們理解的是一個意思嗎?他們是否會理解成另外一個意思,并牢記他自己的理解?
你希望老師給他啥,他就用啥畫畫,他是否會理解為:畫畫只可以用畫筆,沒有畫筆,就無法畫畫?久而久之,是否會延伸到:因為別人沒有給我工具,所以我無法完成某件事兒;因為某某說只能這么做,所以這件事兒沒有其他方法。
當我們家長聊天時,或課后老師拉住家長聊兩句時,家長都會頻頻點頭,都知道我們要放手,不要過分干預孩子,特別是孩子其實沒有錯,只是沒有按照家長想的方法做時,不要去干預孩子。
現在一直強調的理念是:讓孩子參與,讓孩子享受,讓孩子Enjoy。
試問:我們有幾個家長可以真正做到?
當然,放手不是讓你當甩手掌柜,不是讓你坐在旁邊低頭玩王者榮耀,不是讓你不管過程,看到孩子沒完成時,直接打罵。
放手,只是讓你放開對孩子思維方式的控制,放開孩子在做事時,全程喋喋不休的說教,但全程還是需要得到你的關注,當孩子完成了一小部分抬頭沖你微笑時,你需要給他一個點贊,當孩子遇到困難,真正需要你幫忙時,你可以二話不說,及時給予幫助,而不是需要詢問孩子你哪兒需要幫助?(因為你在玩王者榮耀,你沒關注孩子的每一步,所以,你不知道他哪兒需要你幫助)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太多的摸爬滾打,有太多的摔跤、爬起、再摔跤、再爬起,我們家長無需緊張,現在是大數據時代,凡事都講究經驗值,你想想,你也是這么過來的,你不是一樣好好的嗎?
適當收起我們的緊張心,適當放寬我們的關注心,適當調整我們的關注點,適當調整與孩子溝通的切入點,其實,效果真沒有那么差,也許會更好。
參與,享受,放手,陪伴孩子一起成長,好嗎?
此文獻給所有的爸媽,包括自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