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幾年前的一個周末,天氣甚好,我約好友C出來聊天。
彼時,C即將步入婚姻,兩個女生之間的話題自然少不了人生,理想,愛情,事業等。
C說,我想離開事業單位,想去大城市工作,可我怕我爸媽反對,他們會不放心。
C說,我想找一個彼此都有感覺的男生共度一生,我爸媽希望我找公務員,穩定踏實,讓人放心。
C說:我不想那么早結婚,我還有未完成的夢想要去實現,我想去大城市看看,可我爸媽覺得女孩子要早點結婚生子,安穩度日才讓人放心。
C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省心,學習好,性格好,聽父母話。畢業后,工作生活戀愛都聽從父母的意思,一路平安順遂,從未有過任何波折,看起來的確讓人放心。
在那個秋日的慵懶午后,我卻隱約看到了這個別人家的優秀乖巧的孩子眼里的迷茫,懵懂,忐忑和不甘。只是當時的我們太過年輕,無法聽從內心的聲音,擺脫乖孩子的標簽,替自己活一回。
隨后,C仍然留在家鄉小城,我選擇南下深圳。同樣是年輕懵懂的乖姑娘,也同樣不諳世事的我,在南國這座大都市里摸爬滾打,跌跌撞撞,在千里之外的異鄉開始工作,生活,交友。
我突然發現,除了學習,我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會,家務不擅長,交友不擅長,生活常識空白,職場經驗欠缺,除了一個乖乖女的頭銜,其余什么都不是。
因為是乖乖女,所以那些在一線城市年輕人看來習以為常的生活,泡吧,蹦迪,喝酒,K歌,紋身,刺青,戀愛,同居,在我眼里,如同洪水猛獸一般的存在。我發自本能排斥抵制這些事情,覺得這不符合一個乖乖女應有的人設。
因為是乖乖女,我覺得平日里按時上班,周末在家呆著看書,寫字,聽英文,看電影,足夠安全妥帖,也足夠讓家人放心。
于是,工作幾年,除了在工作能力方面有所長進以外,在對未來的規劃和對自己人生的掌控力度方面跟高中生無異。不懂禮尚往來,不懂人情世故,性格略微乖張倔強,卻又帶著一股疏離的氣質。
我仍然會因為工作上的一點點委屈而落淚,也依然會為了別人一句有意無意的話而心緒難寧,依然學不會像那些職場白骨精一樣游刃有余,也依然看不懂那些表面恭維背后隱藏的爾虞我詐,依然會想念家鄉小城四季分明的春夏秋冬,也依然想念父母安穩平和的懷抱。
因為要成為父母眼里的乖孩子,我很少獨自旅行,很少跟異性接觸,雖然向往那些看遍大山大水,走遍天涯海角的姑娘,也羨慕那些跟異性稱兄道弟,拿捏自如的姑娘,可骨子里的乖性一次又一次將我隔離于這個世界之外。
慢慢地,我也成為了從不讓父母擔心的乖孩子,也因為太過乖巧,沒有多少社會經歷,吃過虧,上過當,迷茫得在深夜里痛哭卻不知路在何方。
我兀自想起了遠在家鄉小城的C姑娘,那也是一個從小乖到大的姑娘,聽說她現在過得不好,聽說她仍然跟父母住在一起,聽說她還在原來那家瀕臨倒閉的單位做一份文員的工作,聽說她的婚姻也岌岌可危。
我突然驚醒,我們這些從小到大的乖孩子,為什么在若干年后,面臨畢業,工作,結婚,生子等重大選擇時,如此迷茫焦慮,彷徨而不知所措,面臨突變的環境和生活的挫折時,只會選擇逃避遠離,選擇畏縮不前。
為什么我們讀過那么多書,懂那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二十到三十的這十年。
仔細觀察身邊的女孩子,發現像我和小C這樣的姑娘還真不少,從小在父母的關懷和寵愛下長大,循規蹈矩地生活,謹小慎微地交友,看似乖巧聽話,讓人無比放心,不會出任何差錯,生活永遠波瀾不驚。
這些姑娘們,從小就被灌輸“人性本善”,因此她們總傾向于以最善意的眼光來揣測人意,以最理想化的幻想來憧憬生活,即使掉進社會的大沼澤里,依然學不會如何跟人性對抗。
但這個世界的變化讓人猝不及防,身處這個世界里的人們心緒思維千差萬別,所謂的人性善惡美丑在不同的處境,不同的階段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層次。父母親友的眼界,知識水平,認知結構均有限,他們不能代替你做任何決定,你的牌只能握在自己手上。
因此,在當今社會,我認為乖姑娘的這個標簽是應該要被撕掉的,我們不能因為乖巧就選擇順從,我們不能因為聽話就埋葬自己的夢想,我們也不能因為怕父母擔心就縮在他們編織的殼里屈服,不敢去探尋外面的世界。
因為,沒見過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沒見過人性的魑魅魍魎,不足以談人生。而一味聽話的姑娘,只能乖巧一時,到最后有可能成為最不讓人放心的那一類人。
相反我以為,那些不怎么溫順乖巧,見識過善惡,經歷過悲歡的姑娘,才能深諳人性,不輕言放棄,也不輕易被左右,才能在紛繁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那些年紀輕輕,走南闖北,爬過最高的山,淌過最深的河,喝過最烈的酒,哭過,笑過,委屈過而后振作過的姑娘,生命才能呈現色彩斑斕的張力和質感,才能擁有無限的內涵和外延。
而她們,才是最讓人放心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