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佛洛伊德和釋迦牟尼放到一起,兩者有什么共同之處嗎?當然有了,他們都是探索人類靈魂的大師。尤其是兩者都特別關注人類的欲望。不過對待欲望他們的看法可能截然相反。佛陀認為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只有舍棄欲望才可能獲得最根本的快樂。而佛洛伊德認為欲望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
? 書中用納西魯丁的故事作為開頭,納西魯丁在街頭一根一根的嘗著面前盤子中的辣椒,一邊嘗,一邊失望地大哭,因為他在尋找一根甜的辣椒。找不到就不罷休,就如同我們的欲望一樣。
? 佛陀和弗洛伊德兩個人看待欲望的兩個極端之間,作者想要尋找一條中庸之路,那就是欲望既可以與人為敵,也可以與人為友。我們如同納西魯丁一樣,一邊一次一次的失望,一邊仍然不斷追求。佛陀說干脆放棄欲望吧,問題是我們真的放得下嗎?
? 作者是一位心理治療師,每天都要面對學多如果納西魯丁一樣的病人,他們一再重復那些從理性角度看早就該放棄的行為。
? 有人說和佛教相比心理學還非常非常幼稚,的確佛教其實就代表了東方的心理學,佛陀和弗洛伊德都是洞見人類心理的大師。作者想要設法整合東西方的心理學。并且發現欲望正是可以溝通兩者的關鍵。
? 佛教認為一切皆苦,身心病痛是苦,求而不得是苦,與討厭的人在一起是苦,與所愛的人在一起,仍然要面對分離,仍然是苦,即便是最愉快的體驗,也難免夾雜著不滿足的狀態,因為任何快樂都是轉瞬即逝的,想要留住快樂仍然是苦。
? 當然這是東方的哲學,西方人不會這么想,西方人覺得欲望其實是不可戰勝的,比如順其自然,或者帶著罪惡感生活。法國諺語說“趕走我們天性里的任何東西,它都會快馬加鞭卷土重來。”佛洛伊德也說“被壓抑之物將會重返。”東方人說的放棄欲望,只是假裝欲望不存在,并不能真正斷除欲望,欲望反而會以另一個方式出現,比如對佛的追求和虔誠,反而成為了一種新的欲望。
? 其實欲望就是我們本身,佛說愛欲重而生娑婆,人就是欲望的結晶,欲望就是人性,無欲其實是對人性的背離。作者認為佛陀闡述苦的原因,并非是欲望,而是貪欲,貪欲是一種執著。是企圖抓住不可能留住的東西,而不是想要達到快樂和圓滿。
? 在開悟之前佛陀也想要通過苦修去斷絕欲望,結果失敗了,因為他知道想要把欲望從世間消除是不可能的事情。他的覺悟只是要尋求一種中道,就是在苦行和縱欲之間尋找一條居中的道路。這正是東西方心理學都認可的中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