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來交流一下“如何安放父母的焦慮情緒”這個話題。焦慮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情緒狀態?焦慮是不是生病了?實際上,焦慮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情緒狀態,人在緊張、期待以及對某件事不能夠確定的時候,會處在一種忐忑不安的情緒狀態下,其實這就是一種焦慮的狀態。
一、父母為什么容易出現焦慮情緒
在生活中,父母要面對各種生活與工作的壓力、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自我能力的不足與無法滿足的自我欲望,因此,處于焦慮的情緒當中就是一種常態。而且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父母的焦慮情緒更容易被激發,甚至被放大。焦慮是對于很多事情的不確定,害怕失敗、犯錯,或因此而受懲罰,期待無法獲得滿足。可是對于孩子來說,從出生到長大成人,他們都在不斷犯錯,在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中完成自我的成長。因此,孩子犯錯原本也是一種正常狀態,但是他們所犯的錯誤卻特別容易激發父母內心中的那些不可控、恐懼、忐忑等焦慮的情緒。
父母通常會用特別強烈的方式,來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或者幫助孩子盡可能減少錯誤的發生。此時,父母越焦慮,對于孩子所犯錯誤的承受能力、耐受程度就會越低。很多父母明知孩子還小,很多東西還不懂,但是孩子一旦犯錯仍然容易暴怒,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甚至有時還會動手。在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當中,如果父母內心的恐懼、忐忑以及對自己的不滿非常多,他們就特別害怕看見孩子呈現出來弱小、無力的狀態。因此,這樣的父母對于孩子的管教也會更加嚴苛,甚至會出現暴怒的情況。
那么,父母打孩子是不是一個問題?其實,誰都有控制不住情緒的時候,但是如果父母打孩子的情況十分頻繁,而且是和孩子相處中的常態,這就不一定是孩子頑皮、不懂事,而很有可能與父母內在的焦慮有關系。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需要不斷成長,這樣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長。
很多家長存在一個誤區,認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在學校愛惹事、不想上學,是孩子出現了問題。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對父母是一種配合和呼應的狀態。當父母特別焦慮、需要情緒釋放的時候,孩子就會發現:父母因為自己犯錯而發脾氣、摔東西之后,情緒得到了安慰。這聽起來似乎很矛盾,因為表面上孩子犯錯是給父母添了麻煩,但是父母內在的焦慮情緒恰好因為這樣的麻煩被激發,而后有了發泄的過程。所以,孩子犯錯反而成為父母內在焦慮情緒釋放的出口。當孩子發現自己犯錯有這樣的功能,他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出現很多大大小小的毛病,總是惹事生非。因此,如果孩子外在的主要成長環境沒有得到改善,也就是與父母沒有良好的親子相處模式,無論孩子得到多么正確的引導或者疏導,回到家里,他又會不自覺地扮演父母情緒的“垃圾桶”。所以,我們經常說,處理孩子的問題一定是要對應其整個家庭。
父母的焦慮情緒還會使其不斷與孩子產生沖突。孩子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安慰到父母,另外一方面也希望能被父母理解、尊重、欣賞、公平對待,渴望通過自己某些行為、情緒的表達,讓父母看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狀態。然而,焦慮的父母往往關注的僅僅是自己有多么生氣、丟面子、害怕,而無暇顧忌孩子內心的體驗和感受。這個時候,孩子不被父母所理解的失落,就會讓他們去完成一種對自我的堅守,比如不好好學習、不上學、離家出走等,甚至有一些孩子還會出現自殘自傷的行為。所以,孩子本身也是充滿矛盾和沖突的。
當孩子的矛盾、沖突與父母的矛盾、沖突同時被激發,又會出現什么樣的狀態?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暴跳如雷,而當孩子在父母暴跳如雷之后,呈現出委屈、悲傷、“好孩子”的狀態時,父母又特別自責,同時通過對孩子過度補償的方式來安撫孩子,比如想買什么就給他們買什么、想干什么就讓他們干什么。在和父母這樣的互動過程中,孩子會不怕犯錯,因為犯錯受懲罰之后還會有巨大獲益的可能性,如此一來孩子的錯誤行為就不能被糾正。
因此,如果希望孩子養成自律等良好習慣、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父母一定要及時覺察和處理自己的焦慮情緒。
二、父母要學會覺察自己焦慮的信號
父母要學會從不同維度去覺察自己的焦慮情緒。首先,要通過身體維度進行自我觀察。身體的癥狀與情緒有著內在的關聯,敏銳地捕捉身體的癥狀,能夠很好地覺察自我的焦慮程度。
其一,胃口不好。無論是不愛吃東西,比如,即使一天沒吃飯,面對一桌子的美味佳肴依然提不起興趣;還是特別愛吃東西,比如,明明不餓就是停不下嘴,不吃點什么就覺得心慌,這些情況都可能與內在的焦慮情緒有關。因為人從出生開始,獲得安全感的第一途徑就是嘴,嘴上得到滿足了,才會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所以,嘴對于人來說,是一個明顯的情緒發射的“信號站”。如果突然胃口不好了,我們就要關注自己是否存在焦慮情緒。
其二,睡眠障礙。有的人睡眠時間特別短,長時間無法保證合理的睡眠時間,并且醒了之后很難再入睡;還有的人睡得特別輕,隔壁有人咳嗽一聲都會被驚醒,這是因為人處于警戒狀態下,哪怕是睡著了,聽覺也會特別敏銳。盡管我們的身體是在睡眠狀態下,但其內在的戒備和防御機制并沒有停止工作。而人在什么情況下才會如臨大敵、時刻保持戒備?一定是在焦慮的狀態下。另外,如果一個人總是做噩夢,或者在夢中不是從樓上掉下來,就是考試時筆寫不出字、想上廁所卻打不開門、想撥電話又撥不出去等,這一定是情緒焦慮的體現。
其三,身體莫名疼痛。如果身體出現非器質性原因導致的疼痛,去醫院檢查也沒事,那么這些疼痛就是身體在向我們傳遞某種情緒的信號。這樣的疼痛就是肌肉過于緊張所導致的身體感受。出現這些疼痛,千萬不要認為忍忍就過去了,因為它會慢慢積攢直至爆發。所以,及時觀察身體的疼痛癥狀,是及早發現自身的心理狀態或者情緒狀態、降低焦慮情緒對生活造成破壞性影響的關鍵。
其四,心慌心悸頻繁。無故出現心慌心悸,也可能是焦慮情緒的影響。在焦慮癥中,有一個比較嚴重的癥狀,叫“驚恐發作”,就是自我感覺心臟要停跳了、喘不上氣來,但是到醫院檢查后卻發現心臟沒有問題,之后身體也沒有不適,這就是非常嚴重的焦慮癥的癥狀。
其次,要通過行為維度進行自我觀察。比如,反復檢查車門、門窗、煤氣是否關好等,這類反復行為如果頻繁出現,代表著內在的焦慮水平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強迫其實就是害怕出錯,所以一定要確保萬無一失,這種害怕與客觀實際沒有必然的關聯,它是來自內心的不安和忐忑。我們容易通過能夠快速確定的事情,來安撫內在的不安全感。而如果焦慮的程度過于強,這件事情又不確定,人就會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n次的行為反復。
最后,要通過情緒維度進行自我觀察。比如:情緒波動大,沒事就心情不好,或因為一點小事就心情不好。有一位媽媽帶著一年級的兒子去健身房,在公共區域收拾東西的時候,另外一位女性覺得他們占的位置有些大,就斜著眼看了他們一眼。那位媽媽突然感覺自己遭受了巨大的羞辱,頓時情緒爆發,不僅和那名陌生女性大吵了一架,還把自己的兒子給臭罵了一頓。類似這種原本沒有必要生氣、悲傷、開心,卻引起了巨大情緒波動的情況,其實都和內在的焦慮情緒有一定的關聯性。另外,愛指責別人、對家人包容度差等,也都可能表示我們內在的焦慮達到了一個峰值,需要及時自我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