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接受教育,建構起對世界的認知。不斷地閱讀和思考,就是要將原有的認知解構重組。
本文選自《如果這樣,會怎樣》,許驥(許光頭)著,黑天鵝圖書出品
郭德綱有個段子,說紅酒好喝,黃燦燦的,炒菜的時候下一點兒最好。于謙在旁邊道:你把料酒當紅酒啊!這類包袱在郭德綱的相聲中占據相當比例,又如:圣誕節要吃火雞,火雞在中國叫鵪鶉。大家聽了哈哈大笑。我卻笑得很尷尬,因為它們勾起了自己有點兒難以啟齒的往事記憶。
話說我已經蠻大了的時候,還一直以為小蔥有兩種吃法,一種是切花撒在菜上,一種是切段爆炒,還可以加雞蛋。后來我才知道,爆炒的不是蔥,它身份證上的名字叫“韭菜”。二者的區別是:一個空心,一個不空心。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人們在食物上的認知是很典型的傲慢與偏見。我們對西方的了解,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非我族類,皆為番者。例如,多少中國人以為麥當勞就等于“西餐”?同樣,外國人也未必分得清中、日、韓。又有多少外國人以為“幸運餅干”是傳統中餐的一部分?直到我們對所謂“西方”了解得多了,才知道原來“西方”與“西方”非常不同。法國菜、英國菜、德國菜、意大利菜……都不一樣。而在上海與香港流行的西餐頭湯,所謂“羅宋湯”,不過是俄羅斯風味——這個名字就是Russian?soup的音譯。
當我們對一件事物的認知多了以后,對它的感情就會變得復雜,你會不知所措,你會不知從何說起。
真理是常識,常識卻不一定是真理。在英文中,常識叫“common?sense”。“sense”有“道理”的意思,但同時也可以指“感覺”。所以,太陽從東方升起固然既是真理又是常識,但豆花應該吃甜還是吃咸,則見仁見智。就我看,絕大多數的常識都是感覺。所謂文明社會,是在常識的基礎上,大家進一步建立起共識。
再分享一個經驗吧。以前讀小學的時候,那種為了考試的制式教育令人窒息。對于考試成績不好的學生(比如我),老師真是變態得不行,動不動就體罰,還要我整堂課蹲馬步。我都計劃好了,等長大了就好好報復老師。當然,后來我沒這么做。奇怪的是,等我成年再見到這位在我“死亡名錄”上的老師時,卻發現他是個不錯的人:和善、健談,學問也好。而一轉眼,他對學生的態度立刻原形畢露,和當年對我一模一樣。我終于知道,原來所謂的態度,只是就特定的關系而言的。等你們不再是師生關系,他沒理由再那樣對你。所以,世界上沒有壞人,只有壞的關系。對你壞的那個人,又何嘗不是壞的關系的受害者?
世界散落一地,我們無端端被丟入其中,成為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從小接受教育,建構起對世界的認知。不斷地閱讀和思考,就是要將原有的認知解構重組。而每次把這個世界重組,我心中都會迸出四個字:原來醬紫。
《如果這樣,會怎樣》
年度脫口秀重磅作品。分分鐘刷新你的社會觀。慕容雪村驚呼:膽子太大了!楊錦麟逢人就推薦:微信小號就該這樣玩!林二汶激賞:你有自己一套!在這個殘酷世界,如何勝出?不按常理出牌的人,都是狠角色!
本文選自《如果這樣,會怎樣》,黑天鵝圖書(ID:htebook)出品。如需轉載請保留本行及以上圖書相關完整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