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找到些什么吧?也許,就在下一次。——《小鼴鼠的土豆》
一
說實話,關于這本《小鼴鼠的土豆》,我一直沒太弄清楚它究竟想告訴我什么。但第一次翻開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從畫風到文字描述,我就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我應該讀給小姑娘聽。到現在,陸陸續續也讀了很多遍了,關于其意義,依舊不甚分明。或許寫下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我做些梳理,或許,你們也能給我一些提示。
在我的心里,這始終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一只流浪的小鼴鼠,遇到了一個小小的土豆,它因此停止了流浪,開始精心地照料這只小土豆,為它松土、澆水、抵擋甲殼蟲的入侵,甚至為它建起了一堵防護墻。小土豆越長越大,小鼴鼠越來越開心,終于有一天,它想,可以請它心愛的鼴鼠姑娘過來看一看自己的土豆,一同分享擁有一顆有生命的土豆的開心和踏實。它就勇敢的而且充滿信心的去了鼴鼠姑娘家,但被送著鉆石、金幣和石油的其他小鼴鼠一頓恥笑,鼴鼠姑娘也對它嘆息:不就是一顆不起眼的小土豆嗎!
小鼴鼠退回了自己和土豆的家里,又開始和土豆朝夕相對,隨著土豆繼續長大,小鼴鼠又重拾了勇氣和歡樂。可是,好景不長,有一天,小鼴鼠珍視如生命的土豆動了起來,并離開了地里,原來,已是收獲的季節,農夫開始收獲自己農田里的土豆了;原來,土豆從來都不曾真正屬于小鼴鼠。然后就是讓人又傷感又心生力量又覺得溫暖的結尾:
現在,只剩下孤零零的小鼴鼠和地上一個個空空的坑。小鼴鼠覺得現在應該痛哭,然而沒有。他生來第一次來到陽光底下,看著太陽照耀下的一切花朵、樹木、草地。他安靜地望著,望著……突然,他又微微笑了起來,然后輕輕地對著自己說:“總會找到些什么吧?也許,就在下一次。”
二
我總覺得,讀不懂這個故事,是因為的我的內心不夠純粹。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會有許許多多的其他故事代入,那些正常的或者暗黑的童話和寓言故事總讓我偏離主線,浮想聯翩。
比如:小鼴鼠遇見它的土豆時,我會想起那個撿到一個雞蛋就歡喜自己擁有了一個雞場的竹籃打水一場空的故事;小鼴鼠為了土豆與來侵的甲殼蟲一場惡斗,我會想起堂吉訶德斗風車的勇敢與可笑;小鼴鼠開開心心去見鼴鼠姑娘時,再與其他富有的鼴鼠相對比時,又會讓我想起現實版的門當戶對以及各種王子與公主或者農夫與公主的童話版本;看著土豆繼續長大又重拾快樂的小鼴鼠,我很是嘆息它那總是充滿阿Q精神的自我痊愈力;至于土豆被農夫收走,只剩陽光下的小鼴鼠時,那個夕陽西下里的孤單背影竟然讓我想起《大話西游》結束時的孫悟空,那可真是無限凄涼,又無限堅定。
正是因為有如許多的岔口,由這本書引申出的不管哪個主題我都無法完全信服。但這個故事又是如此的完整,并不是東拼西湊,也算不得主題不明,何況,主題明確的東西,也未必就是好作品。總歸,我就是找不到一個讓我信服的點,但又無法否認,這是一個好繪本。
我想,之所以讀不懂,也或許是因為缺少相同的經歷,因此完全沒有辦法被其中最明顯或者被自我延伸的主題中的某一個點狠狠擊中。讀書這件事,以及在讀書過程中被觸動這件事兒,有時,并不是讀者本人去刻意尋找的,很多時候,反而是作品本身框定了讀者,會在某個點,雙方契合。比如之前看李歐·李奧尼的繪本,大部分作品都會打動我,有些甚至不用完整讀,翻兩頁就能明白;但彼得兔的故事,就我目前看過的幾個,卻常常有點莫名其妙。到這本《小鼴鼠的土豆》,我是真的很喜歡,可是,我也真的不知該如何介紹它。
三
這本書在“小企鵝心靈成長故事”系列叢書中,關于這套叢書,編輯是寄予這樣的希望的:
這套圖畫書針對目前獨生子女在其個性發展及社會性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通過一個個溫馨、幽默的童話故事和一幅幅柔和、豐盈的畫面,不僅帶給孩子閱讀的快樂,同時還引導他們去觸摸,去體會“分享”、“關懷”、”友誼”、”承受挫折”、“接受自我”等許多需要我們用一生去細細感悟的寶貴的心理品質。
而《小鼴鼠的土豆》這本書,承擔的是“承受挫折”這個主題。這本書前有個專家導讀的欄目,題目便是《面對挫折》,去想小鼴鼠的種種經歷,還真是一波又一折呢,可是,只用挫折來涵蓋這本書,實在太表面了些。所以,專家也說了:
當然,從挫折教育的角度解讀小鼴鼠的故事,只是提供了閱讀的一個視角。這個令人回味的童話還講述了關于愛、關于希望、關于尋找與獲得...不同的人讀了,會有不同的感受。而孩子們讀了會怎么想,也許他會告訴你,也許他只是默默地喜歡。只要孩子喜歡小鼴鼠和他的土豆,這就足夠了。
好吧,只要我的小姑娘喜歡小鼴鼠和他的土豆,這就足夠了。至于我,繼續糾結著也沒什么不好,也許有一天我會找到一個讓我信服的主題,也許。不過,此前此后,我都愿意承認:這是一個我讀不懂的好故事。
四
拋開對是不是讀得懂的糾結,這本書的文字描述和插畫也是非常棒的。之所以在故事之外還要格外提一下文字,是因為這個純中文創造的故事,真的少了翻譯作品的那種怪怪的味道,讀起來文從字順,原汁原味,我很愿意給小姑娘讀上一遍又一遍,雖然每次讀這個故事都難免會覺得傷心。
文字作者名叫熊磊,他還有個名叫熊亮的哥哥,兩人還一起創作了很多繪本,比較有名的一本叫做《蝸牛快遞》,也是一個又溫暖又憂傷的故事。關于作者熊磊,我找到了這樣一段簡介:
熊磊五歲時就是一個象棋神童,鎮上的老人們一看見他,就立刻收起棋盤,裝做要回家。長大雖然成績很好,可他只愿意讀自己想讀的書,做自己想做的事。人生要是太執意就會有很多失敗。歷經多年的磨難之后,他把那些經歷寫進蝸牛和小鼴鼠的故事中,就這樣成了一個童書作家。今天,他仍然以那種不怕失敗的熱情,推動著中國圖畫書和鄉村教育事業發展。
人生要是太執意就會有很多失敗,但仍然要有不怕失敗的熱情。或許,這就是他的作品的主題。
至于這本書中盧欣和韓巖的插畫,小鼴鼠的世界的畫風,是很讓人驚喜的,整體是做舊的色彩,但形式卻很多變,破碎的羊皮書卷的模樣,求婚小鼴鼠的并列書簽,有著長長通道的小鼴鼠和土豆的家像是小時候打的游戲畫面,每一幀都又有想法又精美,都值得細細看一看。說實話,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我都不敢相信這是國內畫家的作品。可以說,單從畫作的角度,這也是一本好書。
五
最后,這個我讀不懂的故事,小姑娘讀起來,卻是超簡單,簡單到可以總結成一句話:“走開,這是我的土豆。”她自己翻看這本書的時候,總能在合適的地方,給出這句合適的配音。“這是我的...”,這個句式也被她應用在很多地方,面對物品,會區分:“這是我的,這是媽媽的,這是爸爸的...”,自己拼樂高,也會說:“這是我的板凳,這是小熊的房子...”
好吧,同一本書,在不同的時間段年齡段,會吸收不同的東西,這就是讀繪本的樂趣,也是成長和觀看成長的樂趣吧。
備注:插圖來自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