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說話》作者就是著名綜藝節目《奇葩說》的成員馬薇薇、黃執中、周玄毅等人。《好好說話》是個收費的音頻節目,每一集用8分鐘左右的時間,用很具體的場景來講一些說話技巧,而這本書就是把這個節目的文稿整理成冊。因此讀起來非常的口語化,特別淺顯易懂。
這本書的序言特別有意思,寫序的有三人,有兩位是我們得到上的訂閱作者,分別是樊登和李笑來,還有一位是這本書的出品人馬東,我們先來看看他們是怎么評價這本書的。樊登說:“年輕時候參加辯論賽,決賽的對手就是胡漸彪領銜的馬來西亞大學,那時候為了贏,為了取悅評委和觀眾,不知道說了多少不過腦子的話,無數把“刀子”直插對手,現在想想真叫不會說話,所以看到昔日的辯友寫了一本教大家好好說話的書,我是蠻擔心的,恐怕他們不能教大家好好說話,教大家狠狠吵架還差不多,不過,當看到書稿后一塊石頭才算落地,原來這幾位也過了不惑之年,語言也柔順了許多,他們最厲害的武器就是專注,不做別的事,幾個人在一起住在朝陽公園的一個公寓里每天研究怎么說話,比樊登讀書會累得多,我只是知識的搬運工,他們是知識的伐木工。
聽樊登的序感覺這個團隊真是非常的專業
下面看看李笑來怎么說的。他說:“我是個相信‘道’比‘術’重要一萬倍的人,但在好好說話這件事上,道這個東西常常用處不大,為人要真誠是道,說話要坦率也是道,但是由于這世界是極其復雜的,而語言本身就是個含糊不清,湊合著用的工具,所以不得不掌握各式各樣的術,不頻繁操練,就有可能后悔莫及。”看來李笑來以前也是深受說話的困擾。
馬東的評論更有意思,他說好好說話是個收費的音頻節目,大家聽音頻就好了干嘛要出書呢,一魚兩吃難道就是為了多掙一份錢嗎?我也沒敢問他們幾個人,但是我理解他們作為一群自以為是的知識分子,對印在紙上的文字有一種病態的執著,而文字本身又是對這個音頻產品一個很好的補充,至少他們重新校訂,發現了很多自己的信口開河,自己嚇出了一身冷汗,想想我就開心。
看來還是馬東老師了解他們哈。
看過《奇葩說》的都知道,奇葩說是個辯論節目,從節目中看,你可能會覺的,他們個個都像吃了炸藥一樣,是一個時刻準備和別人掐架的戰斗姿態,感覺一言不合就會沖過去把對方給咬死。這么一群奇葩教別人好好說話,能靠譜嗎?看完這本書你就會知道,很靠譜。
其實那個舞臺只是展現了他們的一個側面而已。辯論說到底其實只是說話的一個小模塊,說話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本書中就把說話分成了5大模塊,分別是溝通、說服、演講、辯論、談判。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相互轉化的內在趨勢,它們共同構建起了一個全息話術。
簡單來說:說話的能力就是一門功夫,單練其中的哪一塊都不夠,一個會說話的人一定是在任何的場景都能把這5種能力融會貫通的使用。用書中的話說,單學溝通,會變得像兔子一樣柔弱,單學說服,會變得像狐貍一樣腹黑,單學談判,會變得像鱷魚一樣冷酷,單學演講,會變得像孔雀一樣顯擺,單學辯論,會像刺猬一樣難纏。所以說話是一項綜合能力,只有全面的融會貫通,那才算是高手。
那要怎么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說話水平呢?下面我們就分上下兩部分,從6個部分來說說本書。任何一個技能都需要先了解它背后的原理,所以第一部分我們先來重點了解一下說話的核心原理。理解了這些之后,剩下的就都是技巧和套路了。后5個部分咱們就分別看看溝通、說服、演講、辯論和談判這5個模塊有哪些具體的,值得借鑒的操作方法。
上半部分
第一部分,我們首先了解一下說話的核心原理。
我們通常指一個人不會說話的意思是說,這個人的口頭表達能力弱,嘴皮子功夫不強,肚子里有貨但是倒不出來,有一個想法卻沒法用語言來描述。反正就是覺得自己說話不順暢的原因,是自己嘴巴上的功夫不夠,于是開始使勁地練繞口令,把別人的話拿來反復讀,這樣做有沒有用呢?有一點點用,這樣的練習方法可以讓你口齒清晰一點,但是,口齒清晰可不等于會說話,說話其實就是思考,當我們說一個人說不清的時候,一定是他壓根就沒有想清楚,所以說根本不可能存在肚子有貨倒不出的情況。
有人說語言是思考的牢籠,其實不對,語言就是思考的全部,一個人的語言邊界就是它思考的邊界。你可以試試當你想一件事的時候,是不是腦袋里會出現一個微弱的聲音在說話,有時候還會同時出現好幾個在對話,這就是思考的過程,因此不善于說話的原因不是嘴巴出了問題,而是思考出了問題。
很多人平時不好好說話,說話不得體,不招人喜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沒有把說話當個事,沒有刻意地想過這個事。說話對很多人來說成了司空見慣的事,因此它也變成了一個下意識的行為,通俗點說就是說話開始不過腦子了,意識不到同樣的意思,其實還有更得體的表達方式。很多人也沒有想要成為一個高段位說話者的欲望,要是問他們想不想成為一個說話高手,每個人都說想,但是好像自己說話不得體也沒什么關系,通常說一句“我這個人說話直”“我這人就是不會說話”這就算解釋了。好像自己說話不得體都是天生的原因導致的,提高說話的技巧對大多數人來說始終不是剛需。
過去因為我們是農業社會,一個人的生活范圍都很狹窄,說錯一句話可能被別人記一輩子,成本太高。因此大家互相鼓勵要少說話,少說話就少犯錯,但是對于現代社會來說,一個人的說話能力如果低下那可能會有災難性的后果。說話能力不再是一種附屬的能力,它幾乎就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這不是說我們在說這本書就夸大了說話的能力,而是整個社會的變化導致了這種趨勢。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現在我們的社會是由契約精神維系的陌生人社會。大量的陌生人要在短時間內產生合作,因此人們更多的是通過你的言論來判斷你是個什么樣的人。其次,說話能讓你在自己的領域脫穎而出,就算你是技術型的人才,平時不需要很高的說話水平,但是由于現在的技術正在趨同,你會的別人也會,因此你要想脫穎而出,那只有出彩的說話能力能幫到你。
最后,網絡在放大你的音量,說話能給你帶來影響力,給你帶來正向的收益,也能給你帶來很大的風險,一句話能讓明星挨罵,能讓股市大跌。總之,現在的大環境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把說話這個事重視起來,它早已不是可有可無的技能了,他是一個值得花大量時間琢磨的事。
很多人不好好說話,說話不得體的另一個原因是伶不清境況。搞不清自己說話的目的和情景。比如在需要溝通的時候,他在單方面的演講,在需要演講的時候,他在說服,在需要說服的時候,他在談判。一個最典型的場景就是很多人把工作時候的話術帶到家里,和家人溝通起來也都一本正經的很嚴肅,這就讓溝通這件事變的很困難。這種場景的錯位通常就會導致一段講話從開始就注定失敗。
那怎么可以快速地伶清狀況呢?這就要理解說話是一種權利的游戲這個概念。
話總是說給別人聽的,說話的人和聽到的人總會構成某種關系,在這些關系中,總會存在誰主動,誰被動,誰需要爭取誰的問題,這就是說我們說任何話的時候都必然身處一個權利關系中。簡單說,你需要影響誰,誰就握有這場語言游戲里終極權利。比如說喬布斯的新品發布會,喬布斯精心設計演講的目的是讓媒體關注,所以媒體就擁有權利。再比如一個銷售員在說服一個顧客時,最后決定掏不掏錢的是顧客,所以權利就在顧客的手中。在開始一段對話的時候,先快速搞清楚這種權利關系,才能使用最合適的話術。
具體一點來說,溝通的時候權利在流動。為啥這么說呢,因為溝通偏重的是理解,目的是要學會怎樣體會別人的角色,照顧別人的訴求,溝通的要義是平等,把雙方都放在一個水平面上才能打開心結,這就要求權利流動起來,互相給予對方話語權,營造一個暢所欲言的說話環境。
說服的時候權利在對方的手中。因為說服偏重的是改變,讓對方接受我們的思想,讓對方按照我們的預設思考和行動,最后接不接受全在于對方,所以權利在對方手中,作為沒有權利的說服者,這時候就需要用各種迂回的手段來達成目的,以勸導的方式讓對方自行得出我們想要的結論。
談判時候的權利在雙方。因為談判偏重的是協調,在保有各自權利的情況下實現各自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談判的時候既要知道對方的籌碼,又要明白自己的籌碼,最后通過博弈來實現雙方的合作。
演講是權利的形成。演講偏重表現,是說話能力最外在的展現,一個人站在舞臺上,就是形成話語權的過程。辯論的時候權利在他方,就像特朗普和希拉里在辯論的時候,觀眾才有權利決定勝負。
理解了這種權利關系之后,開口說話之前心里就有譜了。
我們簡單總結一下說話的核心原理,好好說話就是好好思考,很多人不會說話一方面是因為說話不過腦子,說話已經變成了一個下意識的行為。另一方面是搞不清說話的場景,而要想快速搞清楚說話的場景就得理解說話是一種權利關系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場景下爭取不同的權利,就可以伶清楚說話的場合了。
我個人認為這也是這本書的一大亮點。因為說話這件事我們每天都在做,要說具體的技巧那是無窮無盡的,也沒有什么所謂最好的方式,更沒有標準答案,只要你用心觀察和留意,你永遠在好好說話的道路上精進,招式雖然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掌握了說話的各種核心原理,大的方向就有了。
下面我們就分別具體地看看各種場景下有哪些說話技巧。
先來看溝通。很多人在溝通的時候容易得罪人,也不知道為什么反正話說出來就會讓別人不舒服,到最后把別人傷了之后他們還覺得自己很委屈,自己明明什么都沒有說呀,怎么就把人得罪了,其他人也太玻璃心了。其實得罪人也分顯性的和隱性的兩種,明顯的正面沖突大多數人都能主動的預防,但是很多時候其實都是那些隱性的言外之意很傷害人。
比如說想表達一下關心,但是在別人聽起來卻像是在指手畫腳。我們經常聽到有人會經常說:“你這人怎么這樣啊”“你房間怎么這么亂啊”“你走路怎么不看路呀”,這樣的話術像什么?是不是像父母的嘮叨和指責,父母這么說你可能時間長了都覺得煩,要是普通的朋友這么說就更不合適了,這就叫評頭論足指手畫腳,這樣的話它的言外之意就是我處的位置比你高,我有資格去指導你的行為,這就違反了溝通中平等的原則,話語權流動不起來,這就導致一方面對話進行不下去,另一方面別人聽了也會覺得很不舒服。
再比如想表達安慰,別人聽起來卻像漠不關心。不關心就是不尊重,不尊重當然就會得罪人了。像別人遇到了困難,有的人就會說:“沒事,我是過來人,這都是小事”“生活就是這樣,誰還沒犯過錯”。類似這種降低事情重要性的話,說的人當然是想安慰人,但是聽的人往往覺的這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再比如有的人想說話前先表達禮貌,別人聽起來卻像是暗藏心機。
像有人在微信上留言前喜歡先問一句“在嗎”“你現在有空嗎”,說的人當然是想表示禮貌,先明確一下對方有沒有空再開始說話,但其實對方一旦明確表示有空,就意味著很難拒絕你的要求了,這多多少少就有點綁架的成分,會讓別人聽起來很反感。
那怎么說話不得罪人呢?有一個核心的訣竅就是把焦點放在“人”身上,溝通是一個人和人之間互相通融的過程,所以溝通的時候所謂的結論、道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兩人之間的距離,互相的感受。比如當你想表示關心的時候,如果把“你這人怎么這樣啊”換成“你這樣,讓我很難做”,這樣聽起來就會好很多,為什么呢,因為前者是在居高臨下的評判,而后者卻只是在表達感受,平等關系中,我們沒有權利評判別人,但有權利表達自己。在戀愛交往中也是這樣,當一個女孩想要通過指責的方式讓男朋友改變,那是很難的,“你怎么老是這樣”如果經常掛嘴邊,兩人的關系一定不怎么樣,相反,如果女孩直接表達感受,“你這樣做讓我很難過”“你這樣做我很傷心”,這樣就是平等的交流,男方也會因此更容易改變。
再比如想要安慰別人的時候,與其說:“沒事,這都是小事。”就不如說“這件事對你來說也夠難的,我能想象得到”,你看,也是聚焦在人身上,沒有說具體的事,這樣對方聽起來就比較舒服。再比如想要找別人幫忙,與其反復確認對方在不在,有沒有空,就不如直接把你的需求說清楚,把是否幫忙的權利交給對方,讓對方直接能判斷這個人情要不要給你,這就比用技巧綁架別人讓人舒服。
你看,把焦點放在人身上。在溝通前替別人著想,預知到自己話語中可能出現的棱角,提前把它們包裝好,弄明白自己說的話言外之意是什么,別人有沒有可能誤解,不管別人是不是玻璃心,都去尊重和保護,用這樣的姿態溝通就不容易得罪人了。
下面我們說一說在溝通中如何才能做到有趣。大多數人都想做一個有趣的人,有趣就意味著人緣好,受大家歡迎,很多人覺得自己無趣的原因和自己的性格有關,似乎內向的人就比較無趣,因為他們總是沉默寡言,其實有趣和性格沒有什么關系,你看很多喜劇演員都是內向性格,像周星馳呀、金凱利呀,他們在鏡頭前總是能讓人覺的妙趣橫生,但是其實私底下他們都是很害羞,很不擅長與人交際的,所以有趣和性格沒什么關系。
還有人認為有趣就是講笑話,最好像郭德綱一樣,滿口段子,各種包袱,別人一和你聊天就笑得停不下來,那才叫有趣,其實也不是,這種境界是相聲演員追求的境界,只有每句話都經過精心的設計才有可能達成,像我們在平時和別人溝通都是很隨意的,話題千變萬化,哪有時間去設計呀。笑話和段子是一個人變的有趣的加分項,有了最好,沒有也沒關系,它并不影響你變成一個有趣的人。
那到底怎么做一個有趣的人呢?其實有趣是一個人所展現的與外界相處的特質。這種特質包括三種,首先是保持好奇。一個有趣的人,他有一個很顯著的特質就是對什么事情都抱有好奇心。比如你平時可能見過這樣的人,他們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聊游戲,他表現出一副不感興趣的樣子,聊潛水,他表現出一副不感興趣的樣子,聊旅游,他還是一副我不感興趣的樣子,等聊到他自己的工作,他自己的愛好,他的興趣一下來了,開始滔滔不絕地說個沒完。你看,這樣的人只有聊他自己世界里的東西時才會提起興趣,他自己世界外的東西好像都無關緊要,這樣肯定就會給人一種很冷漠,很無趣的感覺,他對別人來說就是話題終結者,說上幾句別人就和他聊不下去了。
而一個有趣的人就不一樣,他們對什么事情都抱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想知道,感興趣,愿意去了解的欲望,遇到陌生的領域他們總是覺得很有意思,想要多了解一點,他們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愿意探索和挖掘,這樣一來他給別人的感覺自然就是非常的有趣。所以保持好奇是成為一個有趣的人的必要特征。
還有一個特征叫做身段柔軟,什么意思呢,就是開得起玩笑,不會特別在意所謂的面子和自尊,對開玩笑這件事完全的脫敏,通俗點講就是玩得起。你看自然界的動物,像獅子老虎,它們互相打鬧玩耍的時候,都是你假裝咬我一口,我假裝把你撲倒,一來二去就玩得很開心,我們人類也是一樣呀,用語言你假裝攻擊我一句,我回敬你一句,你拿我的弱點開一下玩笑,我拿你的丑事說給別人聽,大家就是在這么一個安全的環境下互相開玩笑來找樂子。
假裝互相攻擊也是喜劇的主要表現手段,你看說相聲的時候一定有一個捧哏,有一個逗哏,喜劇片一定有一個倒霉蛋,所以假裝互相攻擊就是樂趣的主要來源。那有些人就受不了這樣的攻擊,別人一拿他開玩笑他就板起臉來做出一副你傷害了我你要給我道歉的表情,只準他拿別人開玩笑,不準別人拿他開玩笑,這樣的人大家自然會覺得他很無趣了。所以放軟自己的身段,大方地接受別人的玩笑,和別人保持善意的互動,是保持有趣的另一個特質。
還有一個特質叫做善于借力。就是多多轉述別人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人都覺得我要變成一個有趣的人,我自己就得經歷很多,有過各種體驗才能和別人分享有趣的事。其實不需要,只要你能說出一些其他人有趣的事情,別人也會覺得你這個人很有趣。你身邊可能也有這樣的人,他們聊天的時候通常會用“我一個朋友最近怎樣怎樣”“最近我聽到一件事情怎樣怎樣”“最近有個新聞怎樣怎樣”“最近我看了一本書怎樣怎樣”,你看 ,他們通常很會挖掘身邊有趣的事,和這樣的人聊天會有說不完的話題,聊不完的談資,自然給人有趣的感覺。
所以如何做一個有趣的人呢,關鍵就是對這個世界趣味點的挖掘,對生活保有好奇,開得起玩笑,多多轉述有趣的事,你自然會在別人眼中成為一個雖然不會講段子,但卻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你可能會說了,你說的這三點吧,我都有,我對外界也保持好奇,我也開得起玩笑,我也經常轉述別人的趣事,現在我要追求的是幽默感,就是要說出有意思的話,讓別人聽完之后哈哈大笑,我要的是具體的技巧。
其實制造笑料的技巧非常多,有轉移、岔斷、反語、擬人等等,但是歸根結底都是在制造一個效果,就是利用反差和錯位來刻意制造不協調,通過刻意打破預期來制造意想不到的效果。簡答點說,就是把話反著說,高的說成矮的,丑的說成美的,弱小的說成強大的,倒數第一說成正數第一,如果你仔細觀察,會在喜劇電影中、生活中發現大量的這種反著說的話,只要養成了這樣的意識,多多留意和收集,你就能利用各種場景來制造笑料了。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在說話的語氣上要避免先笑。很多人講一個笑話,笑話還沒講完,自己就先笑得前仰后合了,這時候別人的反應就會往往是“有那么好笑嗎?”就算別人被他逗樂了,也不是笑話本身好笑,而是他講的這個狀態很好笑。所以講笑話的人在包袱抖出來之前千萬不能笑,要等抖完了,再和大家一起笑。
最后要注意的是,說話的時候要避免誤傷。有時候你也把話反著說了,玩笑也開了,但是氣氛卻突然變得很尷尬,那是什么原因呢,很可能就是你的話不小心傷到了別人。例如一個收入不錯的中層自嘲說:“哎這個月還完房貸就要吃土了。”這時候那些連房子都沒有的人聽起來就難免會不舒服,所以自嘲的時候注重場合,有比你年老的人在場,就不要拿年齡開玩笑,有比你笨的人在場,就別拿智商開玩笑。
其實說到底,幽默這個東西就是錦上添花的事,有時候玩笑一定要好笑這種想法本身就會變成一種負擔,所以放松心態是擁有幽默感的必要條件。
我們總結一下,在這一集中我們講了說話是一種權利關系這個概念,來幫我們分清楚說話的具體場景,我們還重點說了在溝通中如何說話不得罪人,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如何說話才能有幽默感。
這本書講了很多很具有實操性的技巧,但是我認為它的真正價值不在于具體的技巧,而在于讓我們重新審視說話這件事。以前說話都是下意識的行為,我們說的大多數話都是一種應激反應,時間長了我們就以為這就是最好的方式了,其實每一句話都有很多種表達方式,當你真正把說話當作一項重要的事情來對待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自己不會說話了,因為你在開口之前開始思考了,當然這種不會說話的狀態只是暫時的,過一段時間之后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說話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因為你有了更多的選擇。
咱們繼續說由《奇葩說》團隊出品的新書《好好說話》。在上部分中咱們說了好好說話的原理和溝通中的一些技巧。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說話過程中另一個模塊,如何說服別人。
前面我們講過,說服別人的時候權利是百分之百在別人的手中,我們要做的是爭取到權利,因此說服的過程就比較講究迂回,不能直來直去的,如果太直接,那會讓說服立馬變味。比如想要勸別人改掉壞習慣,如果說得太直接就會變成說教,誰都不愛被說教。比如想要說服顧客買你的東西,如果太強勢了,那就會變成強買強賣,顧客會報警的。所以意識到這種權利關系,是說服的第一步。
很多人都以為所謂的說服,就是找到一種說法,好讓對方照著自己的話做。其實不是,事實上所有的說服都是找一個切入點,好讓對方從中找出一個去做的理由。比如想要別人戒煙,就請給出戒煙的理由,想要別人買你東西,就給出一個買你東西的理由,想要你對象和你回家,就給出一個和你回家的理由,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理由最好讓對方給出來,而不是由你說出來。
就舉個勸別人找對象的例子。當你問一個人為什么不找對象時,他就會順著你的問題想出一大堆沒有找對象的理由,像工作太忙,沒有時間,找不到合適的,有合適的對方不太主動,總之就會想出一大堆的理由,然后你還得逐條反駁他們的理由,沒有時間?那你的同事怎么都結婚了,沒有合適的?為什么不多見幾個?對方不主動,你為什么不主動點?這樣反駁完之后對方又會想出一堆理由來反駁你,因為誰都不喜歡被否定,因為替自己提出的理由辯護是人類的天性。這樣沒完沒了的下去就根本不會有說服的效果。
那正確的方法是什么呢?關鍵在于改變提問的方向,用問題來引導對方從“為什么我不能”轉變為“為什么我想要”。
再拿剛才找對象的問題舉例。本來你想問別人為什么不找對象,現在換成,你有沒有想過找對象,這時候對方就會順著你的問題想:“有啊,當然有想過”。你再問:誒?你前面一直說單身挺好的呀,怎么突然想找對象了呢?對方就會順著你的問題往找對象的好處想,把理由1234地列出來,最后你只需要問一句,那么你需要怎么做呢?就很有可能將改變從念頭激勵為行動。你看,隨著對方不斷地反駁你,找對象的念頭就像一顆種子一樣在腦海中慢慢長大,而且都是對方自己給出的理由來滋養這顆種子,所以通過提出問題,讓對方自己找到去做的理由是說服的關鍵。
這套提問的方法不只可以用來勸導別人,也可以用來自我激勵,比如許多有壞毛病的人,他們其實常常檢討自己,經常會反思自己為什么會有這個壞毛病,就比如說拖延癥吧,有些人經常會想自己為什么有拖延癥,其實如果總是這樣想,就一定會想出一大堆理由來,比如我做的是創意型的工作,不到最后期限沒有靈感,比如我天生向往自由,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和我的天性相違背,你看,只要你想找,總能找出無數個理由。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改拖延,就不要問“我為什么做事老是在拖”,而要問“為什么這件事我不想拖”。這樣你就能想出一大堆不想拖的理由。你看,只需要簡單地換一種問法,就能讓自己的想法產生不同的路徑。
你可能會說,當我說服別人的時候,問也問了,不管自己給出的理由還是對方自己想出的理由也都有一大堆了,但是對方還是不愿意按照我的意愿行動怎么辦,是不是我的說服就失敗了。其實不是,說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個程度上的改變,只要對方的想法從“很討厭”到“沒那么討厭”,從“完全不同意你”到覺的你說的也有一定道理,那就已經算是成功了。說服別人的時候可不要用完美主義的標準要求自己。
說服人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找到對方的訴求和痛點。舉個西游記里三打白骨精的例子,這故事大家都熟悉,唐三藏屢次冤枉孫悟空,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唐三藏就是聽不進孫悟空的建議,從表面上看唐三藏是不相信孫悟空的專業水平,總覺得他打的不是妖精,其實真正的原因是他們想問題的方向不同。孫悟空的職責就是打妖怪,寧可錯殺一萬也不能放過一個,因為放過一個師傅就可能有生命危險,他的任務就失敗了,可是唐三藏是什么人,是十世修行的金蟬子,就算被妖怪吃了大不了再輪一世,可是萬一他錯殺一個,他的修行就泡湯了,從這可以看出安全不是唐三藏的第一訴求,他內心的第一訴求是想要普度眾生,所以唐三藏不關心孫悟空那個層面的問題。
我們可以想一想作為孫悟空,他完成了保護師傅的本職工作,卻要面對師傅的責怪時該怎么說,他要說,我這就是為你好,你睜大眼睛看看這是妖怪。要這么說唐三藏就要反駁了,妖怪也有好的,你錯殺好人就是不對。但是孫悟空要站在唐三藏的角度說:“師傅,我知道您是怕我萬一看走眼濫殺無辜了,但是您想想,萬一我們放走一個吃人的妖精,那周邊的百姓可要遭殃了,到時候在佛祖面前要怎么交代啊。”這樣一說,師傅就算不消氣,也至少不會念緊箍咒了。你看,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首先把對放的訴求和痛點說出來,才能達到真正有效的說服。
下面我們說說如何談判。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談判,談判是一種權利在雙方的關系,就是在雙方都持有退出權利的條件下達成共識。我們平時最常見的談判場景應該要算砍價了,下面我們就用砍價來舉例,聊聊談判時應該注意的地方。
談判的時候沒有人喜歡讓步,每個人都希望在談判中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談判的時候幾乎大家都是靠讓步來達成協商的,我們在買東西的時候,如果對方出的價格和我們的想法差別不大,那么大家都好商量,各退一步也許就能達成共識,那要是出的價實在接受不了,而我們又想要來個大砍價的時候該怎么做呢?有一個常見的做法就是“掀桌”,就是把桌子掀翻,不談了的意思。比如買東西的時候,東西看了半天,等到成交的時候如果對方給個價,你嫌貴掉頭就走,對方對你的背影說來來來我給你打五折,這當然是掀桌所能達成的最好效果,但是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實際上的情況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你走就走了,對方一點留戀都沒有,完全沒有叫你回來的意思,這時候如果你很需要這個東西,再調回頭去就比較尷尬了。
為什么掀桌這個策略有的時候會成功,有的時候反而弄巧成拙呢。答案在于在掀桌的時候你需要有一個鋪墊,有一些準備工作要做,如果沒有做這些工作就貿然掀桌那就只能是自討沒趣了。
準備工作分三步,首先表達意愿,把對方先拉到談判桌上來。比如你看中商店里的一個東西,如果你只是拿起來看看再隨便問一問價格就出去,那老板就會覺得你是個路人,如果你左看看右看看表現出強烈的購買欲望,最后又因為價格的原因不買了,那老板可能就會覺得自己虧了,因為感覺能穩賺你的錢但是沒賺上,為了止損,他可能就會愿意讓步。所以第一步,增加對方的預期還有和你聊天的時間是關鍵。
第二步,等對方上桌了,再說出不止你一個人在桌上,還有其他不太友好的人也在桌上。這是啥意思呢,就是表面你沒有最終的拍板權,身后還有一個人決定是否最終成交。比如你可以說:“你的東西是不錯,但是我愛人要知道我買了這么貴的東西一定會發脾氣。這樣說一方面為后面的掀桌埋一個伏筆,另一方面也能設立一個安全網,避免談判破裂之后的直接對立局面。
第三步就簡單了,等條件成熟了果斷掀桌。等到對方的時間和精力成本都有所投入了,等到談價格的時候就果斷來個大逆轉,表明價格太貴接受不了,要繼續交易就需要對方接受自己斷崖式的砍價,這時候老板就面臨一個選擇了,要么取消交易,他之前所有的投入都打水漂了。要么就成交,你順利達成目的。
當然做完這三步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因為對方依然有權利拒絕你的要求,不過這時候你如果想繼續交易依然可以挽回局面,說就算愛人反對,我依然要買你的東西。這種談判的話術就比前面直接詢問價格能砍價的空間更大一些。
知道了這些之后我們就會明白,有些人談判不成功的原因不是語言上有問題,而是在布局上就有問題。再強調一遍,成功的掀桌策略只是能讓我們在砍價的時候獲得一定的優勢,但是并不意味著只要掀了桌就一定能成交,只有摸清對方的底線,在掀桌后開出合理的價格,在談判中保持清晰的思路,才能正確地使用好掀桌策略。
下面我們說一說演講。演講是一個形成權力的過程,一場好的演講能讓演講者建立一種權威感,他同時也是最能體現一個人說話能力的一個項目。在演講的時候,緊張是要越過的第一道關卡,為什么會緊張?因為怕出錯,很多人在出錯后第一反應是掩飾,第二反應是解釋,結果就是本來大家沒有注意到你這個錯誤,被你這么一弄大家反而開始關注了。
其實要面對這種緊張感,首先要弄明白一個道理,就是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也就是說,就算你現在在臺上講話,臺下安安靜靜地坐著幾千人聽著,大家也沒有像你自己想象的那么關注你自己。
你可能會說,你的意思是說我的演講就不重要嗎?不是這個意思哈,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臺下的觀眾對你的容錯率其實是很高的,你想,作為一個聽眾,你也不希望臺上的嘉賓遇到尷尬,你也希望臺上的人順利完成演說吧,所以在演講的時候,只要你自己表現得不緊張,沒人會去關注你的緊張,只要你自己不把錯誤當回事,就沒人把它們當回事。
比如著名主持人何炅就有一個救場案例,在一個頒獎典禮上,主辦方本來設計了一個高大上的觸屏電腦,讓嘉賓通過電腦來讀獲獎名單,可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電腦突然死機了,嘉賓在臺上一臉茫然,大家都在等著他們說話,你說尷尬不尷尬,這時候何炅愣是沒把這個當回事,一句話就帶過去了:“其實除了最炫的高科技設備,我們也同時準備了最原始的手段。”然后通過原來拆信封的方式順利完成了整個頒獎典禮。
其實你自己想想,電腦死機了?正常啊,誰的電腦沒死過機,備用方案很爛?正常啊,備用方案嘛,你還能指望好到哪去,說話口誤了,正常啊,誰還沒有舌頭打結的時候,所有在臺上的情況大家其實都見過,所以還是那句話,只要你自己不把它當回事,沒人把它當回事。
這個原則不僅適用于演講,在我們的工作中出了差錯,用這種坦蕩的態度面對錯誤也是最好的方式。比如你犯了一個錯誤,老板批評了你,那你的回應只需要老實地認錯,然后說出從這件事中吸取的經驗,保證以后不再犯就行了。然后這件事就過了,以后不需要再提起了。有些人就不,他們就覺的自己犯了天大的事,只是承認錯誤不夠顯示自己的誠懇,非要給自己加戲,半夜給老板發一通幾萬字的道歉信,然后長期陷入情緒低落的狀態,結果就是,本來不是個事,被你這么一折騰反而變成了事。
其實不管我們在演講中還是工作中,這都是信息高速流轉,注意力不斷變遷的場景,你想在演講的時候,都是每個嘉賓上來說上一會,一早上有十來個嘉賓要發言,工作中也是呀,大家都在忙自己手頭的工作,被工作進程趕著跑,連在手機上看個稍微長一點的文章都覺得受不了,誰沒事去關注你的那些很普通的小錯誤呢,你說是吧。
所以演講時遇到錯誤了,直接過,自然地往下說就好,這就要求練習的時候也是這樣,很多人演講前要背自己的演講稿,在練習的時候一遇到錯誤就從頭再來一遍,一遇到錯誤又從頭來一遍,所有的錯誤其實都被擱置了而不是跨越,這樣是沒有效果的,正確的方法應該是不管通不通暢都繼續往下說,遇到經常犯的錯誤可以停下來反復練習,就像攀巖一樣,你以為那些徒手攀巖的人都瘋了嗎,他們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就爬上幾十米高的懸崖,其實他們之前都是綁著繩子反復練習過的,遇到特別困難的點都要反復練習,直到自己一點都不覺得害怕,百分百能成功了最后才敢松掉繩子上,這就和演講的過程是一樣的,遇到困難不要怕,反復地針對困難點練習才是正確的姿勢。
關于演講還有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就是口語稿的問題。大多數人在演講前都要準備一份稿子,就算沒有稿子也會有一個大綱,在準備稿子的時候,很多人都是把自己寫的東西直接讀出來,這時候就會遇到問題了,就是自己說出來的話會變的很奇怪,一點都不像自己平時說話的樣子,聽起來就像是在念文章,要讓他們口語化地表達,他們就會覺得很奇怪,我就是把我想說的說出來呀,為什么聽起來這么奇怪呢。這其實是沒有弄清楚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的區別。
具體來說,在口語表達的時候有三個方法可以保證你的演講能做到清晰地表達信息。
第一個,關鍵信息要多重復。在寫文章的時候講究的是言簡意賅,語句最好精煉,寫完文章在檢查的時候要把多余的,重復的句子都刪掉,這樣文章讀起來才會清爽有力,但是口語表達的時候就不是這樣,我們在用聲音交流的時候其實是比較遲鈍的,經常會遇到一句話聽不清,一個意思出現歧義的情況,就是理解起來要比眼睛看起來慢,就比如我一分鐘能看1000字,但是一分鐘說上300字舌頭就要打結了,別人也壓根就聽不懂。所以口語傳播的時候千萬不要高估聽眾的理解力,遇到關鍵信息要多維度地解釋,千萬不要一遍就過,一個意思多重復幾遍。
有很多長的演講,說完論證的過程,聽眾就已經忘了你的論點是什么了,說完最后一段,聽眾會連你的演講主題是什么都記不清,不是聽眾不尊重你哈,而這就是口語傳播的特點,所以一段一個小總結,三段一個大總結,不斷地重復關鍵的信息,這樣聽的人才能比較完整地接受。
第二個,難懂的地方要留白。在遇到比較復雜的概念時,刻意地停頓一下,給聽眾一些反應的時間,這就是書面稿所沒有的特點,書面稿看不懂的地方可以重新看,口語就不行了,聽不懂的地方不能倒回去聽,所以在遇到信息量比較大的地方,放慢語速,刻意留下時間,或是說一些口頭禪停頓一下,都是照顧聽眾的表現,也是一個口語表達高手必須要掌握的細節。
第三點,復雜的概念要進行操作性的表述。比如我們給別人指路,如果說:過這個路口,先往東,再往南,再轉西,多數人腦子都會一懵,可是如果我們說,前面第一個路口左轉,然后兩個路口右轉就到了,這樣聽起來就是明白很多。
我們在口語表達的時候,要注意的一點就是照顧聽眾,一切以對方理解和接收為目的地展開講話,不要自顧自地說,以為自己懂了別人就能聽懂,這樣在演講的時候就能清晰地表達了。
最后我們說一說辯論。辯論是一種權利在第三方的說話場景。就像特朗普和希拉里進行美國大選的辯論,他們雖然在臺上是針鋒相對,但是其實都是想要贏取觀眾的認可,所以權利在觀眾的手中。
很多人都以為辯論的時候內容觀點是最主要的,大家是按照誰的觀點正確,誰的 觀點有說服力來投票,其實不是,就拿特朗普和希拉里的辯論舉例,他們每次圍繞一個話題的發言時間也就兩三分鐘,而他們說的都是非常大的問題,像醫療改革,國家安全這樣的世紀難題,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把這些問題說清楚,要比出誰的觀點更高明,那不是天方夜譚嘛,所以表面上看他們的觀點都很明確,但是其實都是避重就輕地回答,那既然比的不是內容,那比的是什么呢,其實是風度,觀眾會把票投給一個有風度的人,所以辯論其實就是一個風度的展示場。
那要怎么展現出風度,唯一的辦法就是了解和尊重你的對手,比如黃執中就舉了一個他協助馬英九先生辯論的例子,那時候他們的幕僚團隊要求馬英九讀一本他對手的傳記,馬英九就覺得很奇怪,我干嘛要讀對手的傳記呢,里面的內容不看也能猜到,都是一些自夸的話,其實幕僚團隊的這個舉動就是要讓馬英九從心里知道,他的對手是和他一樣值得尊敬的,是和他一樣有奮斗精神的,這樣在臺上就不會不經意間表現出蔑視,這樣對馬英九先生的風度就有一個很好的展示。
當然辯論這個說話場景我們在平時可能不怎么用的上,但是這種說話方式可以提升反應能力、洞察力和大局觀,在這個充滿忽悠和不靠譜的世界里,辯論思維也是一種必要的心智防身術。
最后,我想說一說話語之間的轉化關系,我們前面講了溝通、說服、演講、談判、辯論的特點,它們看起來是完全不同的說話樣式,其實是相同的,比如演講的時候,我們講的克服緊張呀,說話流利呀這些其實都是很表層的招數,一個高水平的演講一定要和觀眾有交流的,有共鳴的,要根據觀眾的反應隨機應變,這其實就自然過渡到了溝通。溝通也是呀,我們在平等的溝通過程中難免會加一些自己的觀點,這樣想讓對方認同自己的說話方式又過渡到了說服。同理,說服的時候其實也是在談判,談判的時候也是在辯論,辯論的時候實質上就是一段演講,你看,各種說話的場景其實是在互相轉變的,所以只練好其中一種是不夠的,你需要全部地掌握并且融會貫通,才能成為一個說話的高手。
我們總結一下,這本書給我們從5個方面全面講解了說話的具體技巧,從溝通、說服、辯論、演講、談判的各種誤區開始,最后通過分析、糾錯,一步步把幫助我們找到更好的話術。其實說話的技巧都是次要的,這本書帶給我們最大的價值就是重新認識說話這件事,我們從小就以聽話的方式被教育,卻以說話的方式被考核,我們所學的東西全都是以表達為指向的,所以表達能力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說的技巧無窮無盡,說話的場景也是千變萬化,但是好好說話的一個核心就是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