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診斷的意義
1.精神分析診斷的優勢在于,它能辯識是刺激引起的境遇性癥狀,還是人格特征導致的固有問題。
2.移情確實是一種移置(即,并非對治療師人格的準確解讀),是一種內心活動。解讀這種內心活動,終使來訪者識別自己在治療關系中的投射成分。
3.現有的人格發展理論和人格類型學說,都只能說是在一定程度上,勉為其難地解釋了復雜的個體特征。當人格診斷名稱的混淆視聽的效果大于清晰解釋時,治療師當果斷摒棄之,轉而以常識和修養為參考。……人性之復雜,就連我們最縝密的分類也遠不能及。
第二章 精神分析性格診斷
1.精分對人格的理解:弗洛伊德的原始驅力理論,自我心理學的“性格被認為是表達特定防御方式的結果”。
2.經典弗洛伊德驅力理論以及演變
(1)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基于生物內驅力學說,它強調了本能欲望的核心作用。…… 盡管嬰兒的內驅力強度各不相同,但依賴成人才能存活的嬰兒或嬰兒的自我部分,對本能的滿足具有勢不可擋的追求。一方面, 嬰兒需要被充分滿足來建立安全感和愉悅感;另方面,適當的挫折也會使兒童轉而習得接受現實(“我要實現所有的愿望,哪怕愿望自相矛盾,現在就要!”轉變為“有些愿望不能實現,只好等待”)。弗洛伊德很少提及父母對兒童心理病因形成的影響,偶爾提到父母失敗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兩種:過度滿足,使孩子失去成長的動力;或過度剝奪,使孩子承受過度挫折。良好的養育環境應是父母靈活地滿足孩子的欲望。由此,養育應是一種內心自然的平衡,在縱容與壓抑間靈活搖擺——對于多數父母而言,莫不如是。
(2)根據驅力理論的假設,若兒童在性心理發育早期遭受過度剝奪或過度滿足(指孩子的本能欲望與父母的反應之間的互動的性質),兒童的性心理發育將會受到阻礙,“固著”于出現問題的那個階段。這種固著將使兒童發育到成人期時,表現出某種性格特征:如果一個成年男子具有抑郁性人格,可推論他曾在剛出生一兩年內被忽視或溺愛(口欲期);若他有強迫傾向,那么多半在一-歲半至三歲時遭受過創傷(肛欲期)。
(3)后繼者發展其理論,相信人格在六歲之后仍不斷發展變化,遠非如弗洛伊德所言——兒童期發育決定終身。
3.自我心理學
(1)治療師更關注較淺層面的期待、恐懼、幻想等信息,這些信息更接近意識層面。
(2)本我,當代神經科學家把本我定位于大腦的杏仁核區域,負責原始的情感活動。本我完全屬于潛意識,但通過間接的表現(如思維、行為、情感等)可窺見一斑。
(3)自我協調本我欲望與現實和倫理之間的關系,它可以是意識或潛意識的,意識層面的自我常指“自己”或“我”,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包含了防御過程,如壓抑、置換、合理化、升華等,自我對應功能定位于大腦前額葉皮質。
(4)在診斷和治療過程中,揭示自我從深層潛意識(如對痛苦的強烈否認)至意識層面的一系列活動規律,可以被看作是提高來訪者的“觀察自我”。與之對應的是“體驗自我”,是治療師中來訪者對治療關系的感受和身臨其境的自我部分。
(5)自我對于感知外界與適應現實的能力,可被稱為“自我強度”,是指個體在外界極度干擾的情況下,是否依然能夠認清客觀事實,而較少動用原始的防御方式。原始防御主要以回避和扭曲為特征;成熟防御則更多體現為處境中的適應和調節。
(6)心理健康意味著個體不僅慣用成熟的防御機制,而且能在不同防御間靈活轉換。即,面對不同壓力時,視情況靈活應對的人,比鉆牛角尖的人更加健康。
(7)弗洛伊德將廣義的自我中起督察作用(尤其在道德層面)的部分命名為“ 超我”。(注意:弗氏以淺顯易懂的本我、自我、超我,分別表示心理成分中的“它”、“我” 和“凌駕于我”。如此優雅而簡潔的表達,當代極少有人可與之比肩。)超我的涵義與“良知”類似,都從屬于自我,奉行道德標準,懲惡[譴責未達自我標準之事]揚善[激勵自我完善]。盡管聽起來獨占——一隅,但超我實際上仍作為自我的部分,參與自我的形成。弗洛伊德認為,超我多形成于俄狄浦斯期,通過認同父母的價值觀而逐漸形成,但多數當代學者卻將它定位于更早的時期,起源于生命之初的好壞之分。
(8)超我、自我本同源,二者皆在意識和潛意識水平運作。因此來訪者對嚴苛的超我究竟體驗成“自我協調”還是“自我不協調”,對事情結局會產生完全不同影響。
(9)防御是對焦慮的回應,防御是個體試圖避免難以承受的焦慮,而采取的諸多措施之一。而防御措施如果無法奏效,就可能造成精神病理狀態。無法奏效是指:盡管個體采取了常規防御措施,但焦慮依然存在。
4.客體關系理論
(1)提出人們對關系的需求甚于本能滿足,童年期什么人成為兒童的重要客體,兒童如何與之交往,哪些部分被兒童內化,以及這些客體的內部成像如何影響兒童成人后的潛意識內容。
(2)基于上訴構想,性格被視為一種穩定的行為模式,或是潛意識地按照早年客體的內部成像而行為。
(3)人們主要依據早年經歷的情感體驗與他人建立聯系。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成人的、更為合理的、邏輯的人際交往。
5.自體心理學
(1)60年代,治療師們普遍認識到,傳統精神分析理論已不能闡釋某些來訪者的心理問題,確切地說,他們沒法將這些來訪者的問題歸類為究竟是本能沖動及壓抑問題(驅力理論),或是防御機制應用不當(自我心理學),還是激活了分離不妥的內部客體(客體關系理論)。于是就有了自體心理學(其特色是將重點轉向來訪者的自我與自尊,個體如何通過內部結構獲取自尊)。
(2)防御概念得以拓展,它不僅是保護個體不受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焦慮所累,還在于能夠維持連續的、積極的自我價值感。“自尊受到挑戰時,ta會怎么做”
(3)見截圖
6.當代人際關系理論學派
(1)關系理論包括人際關系、客體關系及自體心理學。
第三章 人格形成的性心理發育階段觀點
1.以成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來劃分兒童所經歷的挫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個體人格的全貌。
2.后現代理論取向的分析師認為,“正常發育”過程中隱含著社會文化的因素,這些文化因素參與形成人格,形成個體判斷是非的相對標準。
3.治療神經癥患者時,應盡量弱化其防御機制,使本我能量盡可能地通過建設性途徑得以疏瀉。
4.治療師必須與來訪者一起艱難地搜尋線索,尋找來訪者心結的原因。這種心結會被來訪者看作是理所當然,因而避而不談。意識到這一點后,來訪者才能開始學習新的思維和情感方式,逐步接近潛意識內容。
6.神經癥性人格應是指那些有情緒困擾。但仍能高度保持良好功能的人群。……相對健康的人群善用壓抑作為基礎防御方式。
7.充滿共情的父母,能使孩子經歷并體驗強烈的感情互動,嬰兒無須以幼稚的方式應對父母。成人后,這些強烈的(多半也是痛苦的)情緒互動常常會被擱置或遺忘,不會被反復體驗,并引發否認、分裂或投射。在精神分析治療的長程、高頻的訪談作用下,加之咨訪關系的安全體驗,那些被擱置或遺忘的情感體驗會被激發,漸漸突破壓抑,重新進入意識,即“移情性神經癥”。但一般來說,對強烈情感體驗的原始性防御并非神經癥性人格來訪者的特征。即便隨著治療的深入,即使出現劇烈的情緒波動和認知扭曲,神經癥性人格患者仍能保持某種程度的理性和客觀。
第四章 心理發育階段對人格形成的影響
1.教育的方式之一便是普同化,鼓勵來訪者說出心中關切之事,然后將他們的憂慮重新構建成正常的人類情感反應,這種普同化對于嚴重困擾的個體十分有效。
2.神經癥患者擁有過度的防御。
3.咨詢師在教導式談話中,重在促進來訪者的整體理解,而切忌要求來訪者對每一細節的準確領會。
4.對于神經癥性來訪者我們往往優先處理靠近意識層面的防御方式。而在教誨過程中,單刀直入,直擊問題要蓋。
5.“你的心情似乎特別差”,但不要暗示這種情緒與病情有關。最后應試著幫助來訪者弄清楚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他情緒爆發。通常這些促發因素與情緒爆發似乎不相關。此時便可以順勢強調這個事件是如何激起了情緒波動。
6.即當我們開始觀察時,自己也就是被觀察的一部分。一旦開始治療,我們就是和一個和你共處一室的來訪者產生 了關系。情感思維、右腦與右腦的溝通、主體間互動等知識都在提示我們,任何對獨立個體的“客觀”觀察,其實都與我們的主觀想象有關。所有人際關系都出自雙方互動的結果,這意味著我們必須為治療室中發生的事情承擔自己部分的責任。
第五章 初級防御過程
1.防御:為回避或掌控那些強烈的情感;為維護自尊。
2.兒童期應對創傷情境的習得性防御一旦固定下來以后,就會對各種刺激產生類似的反應。
3.防御受非自主神經系統支配。
4.原始性防御并非洪水猛獸,缺乏成熟的防御機制才是真正導致邊緣性或精神病性特征的元兇。
5.投射發生時,內部心理過程被個體誤認為來自外部。由于缺乏足夠的信息而無法完全了解他人時,我們都傾向通過投射自己的體驗來理解別人的主觀世界。
6.內攝是將外部信息歸為內部心理的過程。病理性內攝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攻擊者認同”。……當我們與人深度依戀時,便會產生內攝,在內心將依戀對象的表征融入自我身份。
7.來訪者在投射的同時,也會驅使被投射者的言行與之相似,仿佛被投射者也使用了內攝。……即使應驗了來訪者的想法,仍反映出ta的投射特征。
8.行動化:個體把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感,通過不自覺的行為來演示。
9.行動化可能來自于缺乏足夠的安全感,無法用語言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感受。也可指治療內外借助行為表達的、抵制潛意識沖動的任何情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