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守信不單是個人品德修養的證明書,也是經濟良性運行的助推器,更是社會穩定有序的潤滑劑。然而當前,偽造信息刷好評、產品假冒偽劣、老賴拖欠債款、學者學術不端等社會失信行為屢屢發生,不僅讓公民個人品德黯然失色,也大大推升了社會正常運行的成本。如果任由“守信者吃虧、失信者得益”的現象蔓延,更會出現“誠信滑坡”、“信用破產”,給法治中國、道德風尚帶來整體沖擊。所以,講信方能為用,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是擺在新時代的必答卷。
注重道德教育,讓講信用成為風尚。古人云:“一言為重百金輕”。商鞅“立木取信”、季布“一諾千金”、曾子“殺豬教子”...中華民族歷來就是誠信之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是將公民誠信收納其中。然而,當前一些年輕人熱衷信貸消費,缺乏個人信用的保護意識,甚至規則意識淡薄,“湊一波,走一波”的中國式過馬路依然存在不少城市路口。這充分說明了誠信道德的缺失,也呼喚著道德教育的回歸。注重道德教育,就需要從教育抓起,從家風抓起,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公民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人人參與,美美與共,讓講信用成為風尚。
建立征信體系,讓重信用一路暢通。一段時間以來,頻發的假冒偽劣、商業欺詐、偷稅漏稅、欠債不還、電信詐騙等失信問題,使誠信建設一度陷入“破窗效應”的沼澤。如何筑牢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堤壩,讓信用這張“身份證”管用起來?建立獎懲明確的征信體系勢在必行。從限制乘坐火車、飛機,到限制出境、限制高消費等,嚴厲懲罰、聯合懲戒失信行為的制度籠子不斷加固,而對講信用者就是要通過激勵制度的保障讓其租房、就醫、辦事更加便捷順利。一系列激濁揚清的有力舉措猶如徙木立信,切實讓守信者一路暢通,失信者寸步難行。
創新技術應用,讓守信用成為常態。作為市場經濟的基石,信用一直為社會各界所看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發展,更為夯實信用的基礎設施提供了新的支撐手段。在占滿整個墻面的巨大屏幕上和智能攝像頭以及一些手機APP上,來自公安、銀行、工商等機構的各類數據,精確顯示“老賴”以及其他違規行為的社會關系、消費情況、行蹤動態。這些豐富科學技術的應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大數據時代,讓信用數據聯通起來,再隱蔽的信用違約,也逃不過技術的法眼,也進而倒逼著每一個公民愛心信用,嚴守信用。
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是答卷人。答好新時代信用建設的答卷,既需要道德的滋潤,也需要制度的保障,更需要技術的加持。個人憑一言為定的信用立足社會;企業憑一諾千金的信用獲得發展;國家憑一言九鼎的信用互利共贏。讓信用的地基堅固起來,進一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