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重溫了一遍《阿甘正傳》,好的電影是一面鏡子,照見自己的人生。
看之前人人都笑阿甘,看之后人人都想成為阿甘。
劇里的阿甘,智力低下,只有75,雙腿需要矯正,但是上帝好像跟人類開了個玩笑,選中這樣一個人為幸運兒。
讓觀者頗為不滿,但是,了解才能理解,看完你會發現,有問題的不是阿甘,而是自己。
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Jenny告訴他,她想去好萊塢當一個歌手。
于是,為了夢想她甘愿忍受一切,去酒吧,去街頭,只要有場合給她和吉他,她都可以去唱,甚至窮困潦倒淪落到賣身吸毒,她想盡辦法,卻始終無法得償所愿。
在酒吧裸身賣唱
阿甘從來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甚至自己是什么,因為能跑步被招進橄欖球隊,進入大學。
因為頭腦簡單,在軍隊中如魚得水。
參加越戰,為了救自己的好友,不斷跑回戰區,搭救很多戰友,因此授勛。
因為擅長打乒乓球,來過中國,促進中美建交。
退伍之后,他信守承諾,為實現戰友的夢想買了捕蝦船,和丹中尉一起建起蝦業公司發家致富。
多諷刺!
想要的人總是什么也抓不住,無欲無求的人卻贏得大滿貫。
這部電影可解讀的角度有很多,但是我對影片中的這個對比有所感。
到好萊塢當一個歌手,實在是太誘人的理想,Jenny孤注一擲,不顧一切的奔向它,卻總是在現實中摔得頭破血流。
而阿甘從能做的做起,做到最好,跑步就拼命的跑,打兵乓球就極為專注的打,想到什么就去做,結果,一步一步,卻收獲了很好的光景。
大概電影從這樣一個角度給觀眾提了個醒,也許我們努力的方式錯了,世界并不偏愛那些莽撞的人,而會嘉獎那些實實在在,腳踏實地的行動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