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魯魯還不會清晰表達自己對食物的喜好時,媽媽習慣于把她認為他喜歡吃的,有營養的食物單獨放在他的面前(當然也有衛生的需要)。爸爸有時候沒注意,夾菜時會不小心夾到小家伙的菜碟里,這時候,媽媽會語氣不好的喝住爸爸,“那是魯魯的”,同時犀利的眼神,瞪向爸爸,這是我極不情愿看到的。有時候兩代人的教育在這些細微之處就可窺見差別,同是對我的教育和對我孩子的,卻有不同的表現。記憶中很清晰地記得,媽媽教育我,“吃白菜不要只夾菜葉子,留下一碗的菜桿,誰吃?”因此,我后來養成了一個習慣,吃白菜不能只吃菜葉。其實,媽媽還沒說到位,這件事,我當了媽媽,我希望我能這樣說:媽媽也喜歡吃菜葉,你吃些菜葉也吃些菜桿,這樣,我們倆都吃到了,營養也均衡了。其實,再說到深些,談到餐桌禮儀,那就是吃菜不要只吃自己喜歡的,看看別人喜歡吃什么,再說更深入一點,做事時要有照顧到他人感受的心。可同是吃白菜,媽媽會一個勁的給魯魯夾他喜歡吃的,有一天吃飯時,我不經意的提到了這件事,媽媽說“有這樣的事,我不記得了”。媽媽當時說這話的時候,我應該比魯魯大多了,那時的要求應該也不一樣吧。
說到這,媽媽不同的表現其實都是事件當時感情的自然流露,無可厚非,只是不知當事人的我和魯魯在這樣的不經意間會有何不同的感受。最近,我發現小家伙,會霸占食物了,菜一上桌,“這是我的,這也是我喜歡吃的,你們不許吃我的”。一開始大家不在意,可說多,都還是覺得不妥,全家人開始講道理,“咦,這樣不對哈,怎么是你的呢,大家一起分享啊,再說你一個人也吃不完啊”。不知道他是不是太小了,不論是耐心的講道理,還是嚴肅的批評,都不太奏效。我也是實在沒辦法,有兩次細細思量,溫和地說“魯魯是個好寶寶,是會分享給我吃的吧”,這時他會讓我把碗遞過去,夾菜給我,還邊夾邊說,“你不遞過來,我怎么夾給你呢?”好吧,這個方法有效,那就這樣來引導了。
面對孩子,教育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有時候就是用上洪荒之力,也覺力不從心。教學相長倒是一種合理途徑。沒有絕對的真理,因時、因境,因勢利導。一天,我在廚房洗碗,他在旁邊有一搭沒一搭的和我說話,“媽媽,你和我玩嘛”我說“魯魯,你看媽媽在洗碗啊,等我洗完吧,你長大了,幫媽媽洗,給媽媽分擔一下,好吧?“我不分擔,我長大了,這還是你的事情,我要像爸爸一樣開車、上班”,我本能的回應,“你爸爸又不是最好的男生”,小家伙立刻回應,“你才不是最好的女生”,我瞬間愣在那里,要我咋說!我腸子都悔青了,怎么這么不智慧,說話被這么個毛頭小孩給抓了把柄。還驚嘆于他竟然反問得如此的好。他的小腦袋瓜里到底想的個啥?他不讓媽媽陪他睡,讓姥姥陪,過去不知道原因,不會表達嘛,現在知道原因之一了,不讓帶玩具上床(其實我只是說了規則,又沒強制)。不喜歡媽媽接幼兒園,原因之一是媽媽沒有獎勵。還是有一天,我去接時,小家伙問,“媽媽,你怎么沒有獎勵呢(零食),姥姥接我都有獎勵。哦哦,原來如此!
被小家伙纏上,一回家沒有自己的時間,空間,他最喜歡說,“媽媽,你不要上班了,你為什么要上班呢?”現在,他只需要我扮演一個角色,這個角色是“媽媽”。于是,我要努力學會,不要懊惱扮演“媽媽”這個角色所占用其他角色的時間,放慢心情,再放慢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