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用很短的時間看完了《君子之道》和《鄉土中國》。
先說說《君子之道》,余秋雨老師的語言讓我有了華而不實的感覺,而他所探討的關于中國人的所謂君子之道,勉強的用歷史故事,經典語錄串起來,試圖要尋找到一個普遍真理的方式,我已經難以接受了。
在我的理解里,集體人格是一個偽概念。世界上沒有兩片同樣的樹葉,世界上也同樣沒有兩個同樣的人。那么,在性格各異的個體中去尋找所謂的集體人格,是勉為其難。
在一個群體里,尋找具有相似性的性格特點和心理傾向,這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這個尋找的過程可以通過走訪調查,選取一定數量的樣本人群進行觀察實驗,用相對科學的題目或數據得到直觀的數據結論。
但這本書采用的方式,說的簡單一點,是這樣的一種邏輯:有古書記載說多吃飯是不健康的;我爺爺也說多吃飯是不健康的;隔壁鄰居說多吃飯是不健康的。所以,多吃飯是不健康的。
怎么著探討的也是群體問題,還大而化之的說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怎么能如此隨意的用引經據典,吊吊書袋這種上不了科學殿堂的方式,自我滿足的推導出結論呢?即便非要用自己的名人光環產生擲地有聲的效應,那也用個保守一點的說法,就探討探討集體特征就好了。偏偏要講人格,沒有點生理學、病理學、社會學的支撐,空談國人的人格,有幾個人敢。
再說說《鄉土中國》,看書名也夠宏偉,也有想要尋找集體特征的企圖心。
相比較而言,這本書就樸實的多了,字里行間并沒有那么多的傲氣和居高臨下審視的視角,能夠感覺到作者從鄉土中來到鄉土中去的煙火氣。
以前我們總說,我們是農業社會,農村人口占了大比例,由此引發了很多根深蒂固卻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說家族糾紛、重男輕女、孝道文化等。作者很誠懇的分析了鄉土社會的人情世故、家庭矛盾、生存狀態,引領大家去思考和探索。
相比較而言,《鄉土中國》更值得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