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雨燕雙飛勾勒著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美景,小荷才露尖尖角描繪著接天蓮葉無窮碧的畫 面,一鉤新月天如水見證著上九天攬月的傳奇。民生幸福豈會躲藏在腐濁不堪的污水里,隨處可見的垃圾里,晝夜不分的霓虹燈里?做好環境治理、生態保護,永葆綠水青山和璀璨星空,方能記得住鄉愁,抓得住幸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是百姓最實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我們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保護生態環境,建立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物質生活水平。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典型范例的塞罕壩林場,地處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平均海拔1500來左右,年均積雪長達7個月,氣溫極低,經濟發展也一度落后于國內的大部分地區。而現在的塞罕壩,一望無際的林海、星羅棋布的池沼,琳瑯滿目的物產、車水馬龍的景象,搖身一變成為林的海洋、河的源頭、花的世界、鳥的樂園,直接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給當地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塞罕壩的綠水青山構筑的不僅是綠色的夢,更是很多地區可以效仿的生態致富的夢,生態既賦予人們詩意棲居的空間,又是物質文明賴以產生的基礎,更是建立幸福的根基。
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促進產業升級。俗話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一張廢紙在造紙廠可以重新加工生產,可能成為你下一秒需要的餐巾紙;一個飲料瓶,在插花愛好者手中可以成功裝飾你我的家;一塊廢木頭,在手工藝人的精心雕琢下,可以成為活靈活現的玩偶。隨處可見的生活垃圾倘若加強回收處理工作,循環利用,亦能產生非常驚人的經濟和環境收益,更不用說一些高耗能的產業,諸如鋼鐵產業,若能以廢治廢、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必定能夠平衡發展,勢必會帶動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成為經濟模式的一大推動產業的升級,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從而提高全民福祉。
保護生態環境,建立持久生產力,造福子孫后代。曾記否,我們的前人生活的環境是那樣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綠草覆蓋著大地,清新的空氣中飄著陣陣花香,豐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著大地上的生物,鳥兒在樹上歌唱,魚兒在蔚藍的大海中暢游......如今, 這一切在很多地方被污濁的空氣、橫流的污水、遍地的垃圾所取代。曾經為了發展經濟,生態讓位于經濟,“先污染后治理”的后遺癥逐步顯現,不僅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而且給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帶來極大的威脅。所謂人類的幸福不只是一代人兩代人的幸福,而應該是祖祖輩輩,子孫后代皆能在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上找到容身之所,實現個體的價值與夢想。所以說,只有保護生態環境,才能建立持久的生產力,讓子孫后代擁有幸福的奔臺。
地球是茫茫宇宙間唯一一艘載有生命的航船,我們人類是這艘船上的乘客。當船漏水的 時候,誰能說這與我無關?為了真正開啟幸福之路,我們需要積極呼吁保護生態,積極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盡綿薄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