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就是這樣,只要能聞到一點血腥味,成千上萬的自媒體就能把你的傷口盡數撕開。
看了兩天的朋友圈杯百度征文大賽,個人覺得最發(fā)人深省的還是闌夕老師文章里的這段:
Google如何解決虛假醫(yī)療廣告的隱患?
以美國為例,在美國搭建網站是完全自由的,不需要任何所謂的ICP許可證之類,但是如果一個網站想要在線上銷售藥品和在Google投放廣告,那么它必須找美國國家藥房委員會協會(NABP)拿到一個證書,同時連接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的數據庫,前者確保了它的經營資質,后者確保了不會出現違禁品。
簡而言之,Google并不會去大費周章的審核每一個醫(yī)療廣告客戶是不是騙子,它只認NABP和FDA的認證,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出了問題,那也是NABP和FDA的責任,邊界明確。
所以百度,或者說使用百度的人們所面臨的窘迫,絕不僅僅是百度一家「作惡」所為,這個事件只是中國公共服務與監(jiān)管不完善、尋租空間巨大的縮影。醫(yī)療、教育、交通……隨著這些領域與互聯網越發(fā)深度的融合,相信百度事件絕不會是第一個,越來越大的監(jiān)管漏洞會跟著爆發(fā)出來。
不過作為一家市值超過500億的公司,百度本身的問題也當然是無法回避的。
前百度副總裁、「貼吧之父」俞軍在微信里也說了這么一段話:“你們懷念我,我懷念 Google 。如果外部壓力不夠,我回百度也是獨木難支。百度的核心問題首先是價值觀,然后是激勵機制。”
然而事實上,關于谷歌是否真的「不作惡」,過去幾年里一直存在著爭議。畢竟它依然是一家90%的收入來源于廣告的公司。而六成以上的搜索市場份額也意味著一定程度的壟斷,壟斷便意味著權力。
但是如果你仔細看過谷歌去年一年的行動軌跡,你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同為搜索引擎起家,成立的時間也相差不久,兩者的市值卻差了8倍之多。(谷歌最新的市值是4808億,百度是597億)
1. 改組 Alphabet
谷歌在去年一年里股價上升了將近50%。股價的急速上升源于廣告收入的增加以及人員管理開支的減少。但拉里佩奇也知道,谷歌的廣告收入正在逐漸逼近天花板。同時,Facebook、Instagram 等這些新貴已經嚴重威脅到谷歌廣告收入老大的地位。
所以去年,谷歌做的最大的改變是改組 Alphabet 。Google 變身為 Alphabet,而 Google 成了它的子公司。
Alphabet 把不同業(yè)務都拆分出來,例如智能家居 Nest、誕生過 Googel Glass 的 Googel X 實驗室現在都是獨立的公司,這些公司的 CEO 們擁有絕對的獨立和自主。而與之對應的,是他們需要對業(yè)務部門的成本和收入負責。
除了人們熟知的 Google 公司(搜索、Android 系統、YouTube 等互聯網服務),與其平行的還有研究長壽藥的 Calico 公司、投資公司 Google Venture(現已改名 GV)、Google Capital、醫(yī)療技術公司 Life Sciences(現已改名 Verily)等等。
2. 生命科學
Verily 是 Google 生命科學事業(yè)部的新名字,它在獨立之后放棄了 Google 的前綴,變成了 Alphabet 集團下的公司。
此前經營的項目包括:能檢測糖尿病指標的智能隱形眼鏡、供給帕金遜患者使用的 Liftware Spoon 智能勺子,以及為了建立健康人體的圖譜,從人群中抽取遺傳和分子信息的 Baseline Study 研究、健康檢測手環(huán)等。
今年 Google 在生命科學的動作還是不小。7月,Verily 和美國心臟協會一起宣布投入 5000 萬美元解決困擾人類多年的心血管疾病。
8 月,又和法國醫(yī)藥巨頭 Sanofi 合作,研究治療糖尿病的新方法。
12月,宣布和強生公司合作成立 Verb Surgical,致力于研究更加智能和廉價的手術機器人。
此外,專注于研究長生藥的 Calico 也在 Alphabet 成立后正式成為下面的子公司。它們的合作方包括 Ancestry DNA、Buck Institute、QB3、Broad Institute、AbbVie 和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yī)學中心,一起研究衰老的原因,以及和年齡有關的疾病。
3.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一直被谷歌視為科技行業(yè)的下一塊高地。而2015年,谷歌將人工智能滲透到了其各種產品的方方面面。
2015年2月,谷歌Deepmind的機器算法學會了49款雅達利經典游戲。DeepMind是一家谷歌在2014年收購的人工智能公司,今天該小組是 Alphabet 下面的一部分。
5月,谷歌在Google I/O 2015上公布了Google Now的新特性“Now on Tap”,它可以讓Android操作系統的人工助手明白屏幕上發(fā)生了什么事,并采取相關行動。
6月,谷歌人工智能攝像頭即時翻譯拓展到27種語言。
8月,谷歌宣布將在Google Search中開發(fā)一個為用戶提供目標地點人流情況的功能。用戶只要在Google Search的搜索框中輸入目標地點,谷歌提供的結果中就包含這一地點未來一周內每天的人流分布情況。據此,用戶可以免去排隊、等位的煩惱。
11月,Google Inbox 也上線了一個新功能:自動回復郵件。根據每封郵件的具體內容,它能顯示三個回復的短句供你選擇。
12月,谷歌宣布開源第二代深度學習系統TensorFlow。
4. 虛擬現實 VR
Google 在虛擬現實最出名的嘗試是 2014 年推出的 Cardboard 紙板眼鏡,一個乍一看像是在玩票的項目。價格低廉、簡陋不堪、體驗低于平均標準,你并不會用很多時間嘗試。
但它現在已經賣出了超過 100 萬只,Android 版本 Cardboard 應用也已經達到了 1500 萬次的下載量。許多公司也選擇 Google Cardboard 作為營銷的工具,迪士尼與 Google 合作推出的 VR 版《星球大戰(zhàn)》預告片、《紐約時報》為報紙訂戶送出的 100 萬個 Cardboard......
而看起來這只是個開始, Google 顯然希望投入更多的資源在 VR 上。它們將會成立一個新的 VR 部門,副總裁克萊·巴沃爾(Clay Bavor)將會管理這個新部門,并且直接對 Google CEO 桑達爾·皮蔡(Sundar Picai)負責。
5. 自動駕駛汽車
無人車已經在谷歌實驗室里測試很多年了。這個隸屬于Google X下面的部分,目前是由一位前福特的執(zhí)行官來負責。
關于無人車,去年最大的動作是福特會與Google成立一家合資公司,運營無人駕駛共享業(yè)務。
此外,Google還發(fā)布了一個車內交互系統,Android Auto,但是這并不是一個操作系統。它只是一個在你的智能手機上運行的應用程序,讓汽車的顯示屏可以作為擴展屏和觸摸屏來使用。但無法掩蓋的是谷歌對汽車軟件市場的野心。
6. 機器人&無人機
收購了至少 7 家公司、在 2013 年形成的 Replicant 機器人團隊,2015年又重新回到了 Google X ,不過這更像是一場回爐重造。
Andy Rubin 是 Android 的創(chuàng)始人,2013 年離開了 Google Android 事業(yè)部。后來人們才知道,他在 Google X 內部創(chuàng)立了機器人事業(yè)部,并在 6 個月時間內收購了 8 家機器人相關的公司,包括 DARPA 挑戰(zhàn)賽的冠軍 Schaft 和 Boston Dynamics 等重量級團隊,他們是美國軍方四足機器人的創(chuàng)造者。(關于Boston Dynamics的機器人黑科技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了。)
但大約一年之后,他離開了 Google。自從他離開后,這個部門再也沒有聚合成一個團隊。報告也說,Replicant 收購了十多家公司,但是他們并沒有多少共同點,而且分散在不同的國家做著沒多少相關的項目。
這次的回爐再造能否有成效,只能看明年的成績了。
此外,Google/Alphabet也希望能在未來某一天通過“Wing計劃”來快遞商品,這是一個正在開發(fā)階段的無人機送貨計劃。
7. 其他黑科技
除了上面的這些主流項目之外谷歌還有其他一些奇奇怪怪的項目。比如Sidewalk Lab開始介入城市的交通和能源,比如從Google X中獨立出來的Flux Factory進軍節(jié)能建筑,等等。篇幅有限就不在這里展開了。
以上就是對Google在2015年一些創(chuàng)新領域的大致的回顧。
8. 谷歌是如何運作的
這邊的百度像個步入中年的大叔一樣整天想著如何靠賣假藥掙錢,而那頭的谷歌卻依然像個孩子一樣對這世界充滿好奇。
最后,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對谷歌如何實現這樣的創(chuàng)新充滿好奇,下文面的54張插圖會給你答案。
這是《Google是如何運作的》一書作者,Google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在網上公開的PPT精簡版,比枯燥的文字多了幾分生趣,插圖的創(chuàng)意和洞察也入木三分。
PPT 完整版(圖片下方附中文解說):
當喬納森和施密特剛加入 Google 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關于成功經營的所有訣竅。
但我們很快就發(fā)現自己對經營的見解全都錯得離譜。
我們需要制定出一套新的商業(yè)規(guī)則,讓公司在互聯網時代也能站穩(wěn)腳跟。以下是我們總結的經驗。
我們首先拋出一個施密特最愛問的問題:現在和之前有什么區(qū)別?
有什么區(qū)別?
有什么變得不一樣了?有哪些人們的假設已經不再正確?為什么事物似乎發(fā)展得越來越快?
以下是我們給出的答案:
科技正在改變商業(yè)的方方面面。全世界的信息和媒體都是在線的。移動設備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聯系任何人。云計算將一個超級計算機收入你的口袋中。
因此,多年以來的準入門檻也不復存在。現存的企業(yè)極易受到競爭和干擾的影響。
這種改變速度空前,而且仍在加速。摩爾定律已經應驗,科技正在失控。
占據主導的不再是企業(yè),而是消費者,人們抱著前所未有的期待。企業(yè)不再可能借一款低劣的產品就僥幸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可能持續(xù)太久。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低劣的產品會收到很低的評分,這使得市場靈活而真實。在今天,優(yōu)質的產品才能獲勝。
同時,企業(yè)的力量也發(fā)生了巨變。個體或小團隊可以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創(chuàng)造出嶄新的想法,再歷經測試、失敗,再重新開始,最后成功獲得全球市場。
這些擁有最大影響力的人,我們稱之為“聰明的創(chuàng)意人員”。
他們是結合了知識、商業(yè)專長和創(chuàng)造力的產品人。如果你把當今的科技工具放到他們手中,并給予他們發(fā)揮的自由,他們可以以一種出奇的速度,創(chuàng)造出奇的產品。
問題是,今天的大多數企業(yè),他們的目的是讓風險最小化,而不是讓自由和速度最大化。信息和數據被嚴格保密,卻沒有用作共享。在過去的年代,犯錯成本高昂,人們贊賞三思而后行,而他們的設計就是那個年代遺留的產物。決策權被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換言之,絕大部分公司在設計方面都行動太緩慢!
這在互聯網時代根本行不通。
那么,什么才行得通?
創(chuàng)建一項成功的互聯網時代冒險事業(yè)。
我們發(fā)現,只有吸引聰明的創(chuàng)意人員作員工,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出開放式成長的環(huán)境,事業(yè)才能長久地保持成功。
你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你需要吸引那些聰明的創(chuàng)意人員,他們可不容易糊弄。
你得從企業(yè)文化著手。創(chuàng)意人員在意他們工作的環(huán)境。
所以,盡早開始規(guī)劃企業(yè)文化。作為團隊你在乎什么,工作和決策的方式是怎樣的,這些都要考慮并梳理成文檔。
然后按照企業(yè)文化中的標語說的那樣那樣生存下去。
最好是以小團隊的形式工作,讓大家保持關系緊密,并抓住偶然發(fā)現的聯系好好培養(yǎng)。
圍繞著那個影響力最大的人組建企業(yè)團隊。
接下來要考慮的便是策略。大多數人開創(chuàng)一份冒險事業(yè)前都會做商業(yè)計劃。但是事物變化得太快,任何完全 MBA 式的商業(yè)計劃都必定在某些至關重要的方面是錯的。
聰明的創(chuàng)意人員知道這一點,他們會擔心,一份規(guī)規(guī)矩矩的商業(yè)計劃會妨礙他們的自由。
喬納森剛進入 Google 的時候,他的第一個產品中就有這樣一份計劃。拉里·佩奇(Google 現任 CEO)說那份計劃看起來很蠢。
你的事業(yè)不應該建立在一份商業(yè)計劃上,而應該以策略為基礎。你可以有計劃,但要心里有數,這份計劃可能會有很大變動。計劃是可變的,策略卻很穩(wěn)定。
好的策略基礎有三根支柱:1、創(chuàng)造基于獨特科技洞察的優(yōu)秀產品;2、為增長而不是利潤做調整;3、知道競爭對手的情況,但不隨同。
好了,現在要把那些創(chuàng)意人員招進公司。切記,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招聘。
很多人都這么說,但他們還是把事情委托給人事相關人員。每個人,每!一!個!人!都要在招聘環(huán)節(jié)上肯花費精力。
現在你已經吸引并組建了一個充滿創(chuàng)意人員的團隊,你需要給他們一個放養(yǎng)的環(huán)境,讓他們可以自由成長。
這從你制定決策的方式開始。正確的方式可以讓他們知道,自己原來可以產生很大影響。如果決策方式不對,就會扼殺了他們的志氣。
大部分考慮長遠的企業(yè)都標榜自己制定的決策能夠達成共識,但他們不理解什么是“共識”。
并不是每個人都同意就能稱之為“共識”,“共識”意味著每個人都能發(fā)聲,每個人的意見都能被聽到,最終大家團結地站在最好的決策那一邊。
交流和制定決策同樣重要。和決策一樣,大多數領導者都認為自己很擅長交流,當然,他們大多數都錯了。
盡量讓交流保持開放。讓信息流動得更快一些,信息的聲量更大一些,讓更多人能參與進去。
正確做好這些事,然后你的事業(yè)就有機會涅槃,獲得巨大變革。
但是請記住,作為 CEO,你還必須是個 CIO(首席創(chuàng)新官)。創(chuàng)新不能被擁有或任命,它需要被允許。命令創(chuàng)意人員讓他們進行創(chuàng)新,這不一定有效,正確的方式是放任他們去做。
設定一個實現起來很困難的目標,然后漂亮地失敗。
聽那些在一線實踐的人的話,不要聽那些空談。讓他們做產品的原型,而不是空泛的 PPT。
任何地方都能誕生想法。
以上步驟并不僅適用于企業(yè)家,也不僅對高科技事業(yè)有效。機會到處都是,創(chuàng)意人員到處都是。心懷抱負,想要建立創(chuàng)意團隊來爭取機會的人也到處都是。
你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大膽的想法。
捫心自問,哪些想法本應該在五年內實現?
試著去想象那些不可思議的事物,因為它們其實很有可能發(fā)生。
然后,在你想象的那個未來上做賭注。大賭注有時候比小賭注更容易實現。
因為它們可以吸引到最優(yōu)秀的人。
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