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勒勒車,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熟悉而又陌生的。
為什么說熟悉呢?因為勒勒車和蒙古包一樣,幾乎成為內蒙古草原文化代表符號之一。即使沒有來過草原的人,也會通過影音、文學等渠道途徑了解到“勒勒車”的存在。假如來過內蒙古的游客,在任何一個旅游景點,都會見到勒勒車。
為什么又說陌生呢?因為就算是從小生活在內蒙古,對于勒勒車這樣一個極有地區或者民族區域代表的物品,我們卻很少有人能說出來:什么是勒勒車?它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它的構造原理又是什么?
那么,這一期,我帶著大家,走近勒勒車,了解勒勒車!
一、勒勒車的種類
篷車
篷車,倒場時走在最前面,它的篷子,是把木頭彎成拱形的架子,里面鑲進木板做成的。外面苫上氈子,里面掛上布面。后面封閉,前面吊個氈簾,氈簾緊貼篷子的邊緣,把篷子蓋得嚴嚴實實。氈簾邊緣和篷子的氈邊,都用毛繩鎖起來。綴上紐扣式的東西,可以把氈簾子和篷子緊緊扣在一起。
紐扣也都是毛繩做的,挽扣子的那一截訂在簾子上,做扣袢的那一截訂在篷子上。不過它的扣子不是一般的扣子,而是別棍,跟馬絆的結構一樣。把一截短小的硬木頭,中間削一個壕兒,把毛繩的一端緊綁在壕兒上,往扣袢里套的時候,要豎著紉進去,橫著別過來,這樣就能把兩者緊緊地扣在一起。有的地方,別棍是用山羊角做的,上面穿孔,把毛繩紉到孔里拴住,這樣更不容易滑脫。
搬家時,可以在篷車里面生活,因而可以將篷車理解為流動的家。不會騎馬的小娃娃,年邁體衰的老者,都可以安頓在里面,這家女人坐在前面趕車。
風和日麗的日子,把簾子撩起來。刮風下雨或者氣溫驟降,把簾子放下來扣上,里面還是一個溫馨的家。走敖特爾的時候,夜里有人專門住在里面照看牛羊。(備注:“敖特爾”是蒙古語,漢語是“牧鋪”的意思,也就是簡易的蒙古包,后來詞義又延伸為“流動的、游牧的、遷徙的”。)洗溫泉的人,坐著它來到有溫泉的地方,牛放出去吃草,篷車就成了他的家,過上一個月,再趕著篷車回去。平時不用的時候,篷車也可以當庫房。
轎車
轎車實際上也是一種篷車,不過一般做的比較精細。
車篷通常沒有一枚鐵釘,全用圓鉚和方鉚,鉚合得非常致密合理如初。窗欞股子方圓結合,圓的上面有纏過東西的痕跡,筆者猜想可能是麻繩,用的是廟上柱子的工藝。車轱轆也比較特殊,車輞上釘鐵釘,轱轆外緣扣鐵瓦,當地叫山西轱轆,可能當初從山西進來的,估計與晉商有關。輻條的兩端用鐵束子箍住,并用鐵葉裝點。車廂后面,伸出去一塊。好像另加了一節小箱子,當地叫鋪格(篷車也有)。晚上睡覺的時候,可以把腿伸到這里。平時也可以放一些零碎東西。
這種車比較高級,平時搬家的一般不坐。娶媳婦聘閨女的時候才用。大人物或者上層喇嘛多數坐這種車。
箱子車
至少二輛,前面的放衣服,后面的放肉和糧食。也有三輛的,最前面的就變成了佛爺車,里面放佛龕、佛像、經卷和其他一些貴重的東西。
箱子車的箱子采用人頭鉚結構,非常結實。箱蓋采取脊梁形,上面又裹上氈子,封閉嚴密。甭說你看不清里面的木頭,連箱子上的鎖頭都看不到。蓋上的氈子拉出去一截,緊緊地壓著下面的氈子,用別棍和扣袢牢牢別住。別說下雨漏不進來,就連刮風沙子也鉆不進去。
因為平時箱子車都露天放置,所以必須采取這種看上去似乎麻煩的方法。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箱子車也經歷了一個變化過程。1 3世紀中葉,旅行家魯布魯克這樣描述他看到的箱子車:
“他們用細長的劈開的樹枝編成像一個大保險箱那樣大小的正方形的東西;然后在它上面,從這一邊到那一邊,他們用同樣的樹枝編成一個圓頂;在前面做成一個小門。做成以后,他們用在牛油或羊奶里浸過的黑毛氈覆在這個箱子或小房子上面,以便防雨。在黑毛氈上,他們也同樣地飾以多種顏色的圖案。他們把他們所有的寢具和貴重物品都收藏在這些箱子里,把它們捆綁在高車上,用駱駝拉車,以便能夠渡過河流而不至弄濕。”
很明顯,那時候的箱子比較大,是用駱駝拉的。環境也比較好,河里水大。現在變成了木頭箱子,又用牛拉,相對小了一點。但上面用氈子覆蓋仍然一如舊制。由于材料的關系,上面的弓形也變成了馬脊梁。最近幾年,又把覆蓋的那層氈子換成了鐵皮,再油漆出來。
柴薪車
四面用木板圍起來,看上去像個大木槽子。但它是活的,四條毛繩把四塊板子捆在一起。捆得也相當有技術,每個角上一條毛繩,先捆住下面,再拉上來把上面捆住。從一面卸車時解兩條毛繩,從兩面卸車時,可以把四條毛繩繩全解下,四塊板子都可以放到—到一邊。
薪車主要是車主要是拉牛糞的,裝滿一槽子牛糞以后,路上可以燒兩天。這主要是為了天氣驟變準;如果天好,周圍又有干牛糞或柴火,一般不燒車上的牛糞。柴薪車的上面,還可以放點粗笨的東西。
拉水車
拉水車就是專門用來拉水的車,就是普通的車上進一個大木桶做成的。這種大木桶,就著車底板的大小,做成一種長扁圓形的形狀。能裝十桶水因此非常沉重,于是便在轅條上,橫加了兩根枕木。
閑物車
這輛車上放暫時不用的東西,比如夏天放冬衣,冬天放夏衣。
蒙古包三輛車
家具一輛;底邊圍子、圍氈、木門、哈納一輛:套腦頂棚一輛(如果是串連式套腦,要用兩輛車)。
二、勒勒車的構造
勒勒車的構造,大體上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車身。車身由轅條、牙廂、立柱、橫襯、鞍木、羊角樁子、車底板組成。
轅條是車上最長的部分,由兩根一模一樣的平行放置的圓木組成,細頭部分套牲口,粗頭部分修成方棱,用來安牙廂和橫襯。牙廂指轅條兩側豎起來的部分,支撐牙廂的是四根立柱,立柱直接安在轅條上面。有了牙廂,人坐在車上以后碰不著車輪,放上東西以后掉不到車轱轆里,起保護作用。牙廂是活的,可以取下來。把兩個轅條連在一起的短木叫橫襯,橫襯大小長短相同,共有八根或者十根。鋪在橫襯上的木板或柳笆,叫車底板。把轅條和車軸固定在一起木頭叫鞍木,八字形。轅條最前面有兩個上下貫通的小木樁,叫羊角樁子。羊角樁下大上小,牛鞅繩子就卡在它的上面。
第二部分是車輪。車輪由車輞、車輻、轱轆頭、車軸、車轄組成。
轱轆頭又名車轂,左右各一個。每個的兩邊,都嵌進個鐵圈,這是為了保護車轂。與鐵圈相對應,在車軸的這個部位,也要不遠不近嵌進許多鐵條,俗稱車鍵。這也是為了保護車軸,因為車走開以后,摩擦最多的就是這兩個地方。過去車上都帶著一個油葫蘆,油葫蘆的蓋上連著一個毛刷,要不時蘸上素油刷到這兩個地方。為了防止車轱轆掉出來,車軸兩端要豎著打進兩個銷子,學名車轄。有的書上把它跟羊角樁子混為一談,希望讀者閱讀時注意分辨。車輞是車輪最外面的那個環形圓圈,一般由六節或九節弧形木頭粘合而成。車輻是轱轆頭和車輞之間輻射狀木條,一般是十八根。所謂六輞十八輻,就是指的這種典型的勒勒車。
三、勒勒車的制作
蒙古人制作勒勒車的時候,一般要請專門的木匠。木匠制作勒勒車的時候,講究綜合利用,物盡其用。相中一棵樹伐倒以后,要考慮到勒勒車各部位的制作,最好把它都能用上,不要浪費材料。比如根部粗大結實,可做車轂。彎曲部分做車輞。端直枝干做橫襯、牙廂、立柱。帶叉的枝干做鞍木。實在不成材的木頭,還可以用來做下軛。車轂一定要用樺木來做,紫樺較好,紫樺紋理彎曲的又最好,木匠總是要干方百計把它找到。砍倒一棵大樹,可以做幾輛車的車轂。車轂能達到四拃(直徑)以上最好,最短的做好以后也不能少于三拃,長二拃左右。
1、車轂
把作車轂的部分鋸下來以后,馬上把中間掏空(安車軸的),讓它快些干透。同時把外面的皮剝掉,放在開水鍋里煮過,埋在地下吸干。或者用火把外面的樹皮燎掉,再把它弄干。一般的木頭都是六輞(或九輞)十八輻,所以要鑿十八個安輻條的鉚眼。開這十八個鉚眼的時候,一定要把距離量好,使輻條之間的寬窄相等。這些鉚眼長三指,寬一指左右,輻條之間的距離一指左右。輻條的鉚子一定要把車轂穿透,也就是要達到車軸的部位,這些鉚眼挨車軸的部分大一 些,靠外的部分小一點。車轂一左一右有兩個,做法完全一樣。
2、車輻
車上的輻條用柞木最好,找不到柞木,榆木也可以將就。輻條長約二拃,接車轂的部分三指寬,接車輞的部分二指寬,不過這不是死的,要看車轂的粗細、車輞的薄厚而定。一輛車上的輻條,在破料的時候,一定要長短粗細一致,用在車兩邊的時候,少不了加工修正,實際上要比原來短一些。輻條在往車轂、車輞上裝的時候,車輞較厚。輻條往車轂上的鉚眼里插的時候,真要削出三指寬、一指厚的榫頭,天衣無縫地穿進去。這個地方是考驗木技術高低的所在,技術好的木匠做的輻條,用到車轂爛芒了也不會掉出來。把輻條一一插進車轂的鉚眼以后,要慢慢地砸進去。輻條不能一次砸到位,要在太陽下風干幾天,再把它砸到底。
3、車輞
車輞一般用樺木做。車輞也是先一個一個劈砍出來做好,再往輪上合套。輻條都鉚進車轂以后,在車轂的正中間(也就是將來安車軸的地方)塞進一截木頭,在木頭的正中間釘進一個釘子,在釘子上拴一條長繩,長繩上系一個鉛筆頭,以釘子為圓心,以輻條的長度為半徑畫一個圓圈,這樣就可以把安進車輞的鉚子做出來。輻條一定要在外面作出榫頭(也就是車輪朝外的那面),從里面劈砍好以后砸進車輞里去。一截車輞上鑿三個鉚子,也就是插三根輻條。全部輻條都插進去以后,再一節一節地把車輞首尾相接,合套在一起。車輞的鉚眼,一定定要用楔子打緊。雖然說新車不需要楔子,但是鉚眼還是補滿為好。
4、鐵圈、車鍵
輻條與車輞上好以后,要把車轂正中的窟窿眼鑿大,以便將來插入車軸。在插入車軸以前,還要在這個窟窿眼里鑲進一個大鐵圈。大鐵圈是用生鐵鑄成的,周圍有四個楔形的耳子,都鑄成一個整體。它的直徑正好跟車轂的圓圈大小一致,把這兩個圓圈對齊重合以后后,比照鐵的寬窄和耳子的輪廓,把鐵圈的大小畫在車轂上,然后用鑿子把鐵圈和耳子緊緊地砸進去。再用一種專門的戴帽子的釘子,把鐵圈圈的四個耳子牢牢地卡死。一個車轂上用兩個鐵圈,里面一個,外面一個,因為這是車輪轉動的時候磨損最厲害的地方。與此相對應,車軸上的這兩個部位,也要嵌進去不少四棱形的鐵條,俗稱車鍵。
5、車軸
車軸可以用樺樹、榆樹、柞樹為料來做,長約十三拃,粗兩拃左右。做車軸的時候,要考慮車轂直徑的粗細,尤其在插入車轂的部分要光滑,粗細適中。同時要比照轅條大小把鞍木坐進去。車軸上打進車鍵以后,再穿進車頭里。車軸的兩端,要豎著打進銷子(車轄)防車輪走起來脫落。
6、轅條、牙廂、橫襯
車轅條一般用松木和白樺來做,長二十三到二十四拃。這是勒勒車上最長的部分,從車頭一直通到車尾。轅條的根部朝向車尾,梢部朝向車前。先用錛子劈砍,根部砍成方的,梢部砍成圓的。從轅條的正中開始,往后開八個鉚眼(側面),用來安放八根橫襯。在最前面的橫襯前面,最后面的橫襯后面,大約一拃的地方,還要鑿兩個鉚眼。這兩個鉚眼不插東西,俗稱空鉚或氣鉚(留待將來捆東西用)。還要在兩根轅條上面,各鑿出四個鉚眼,用來安插牙廂的四根立柱。還有鞍木的鉚眼,左右各有兩個。也就是說,一根轅條上面,要鑿六個鉚眼。側面要鑿十個鉚眼。轅條前端至少還有一個鉚眼,用來插羊角樁子,連空鉚眼算上,一根轅條鑿十七個鉚眼,兩根轅條共鑿三十四個鉚眼。
橫襯、立柱、牙廂都用白樺木制作。橫襯八拃左右,二指厚,三指寬。橫襯的長度,是由車身的寬窄決定的。車身寬的車,裝的東西多,大犍牛拉起來也很方便。立柱高出轅條一拃多,牙廂八拃多長,蓋在立柱的上面。
7、鞍木
鞍木是把車軸和轅條固定在一起的東西,把帶叉的木頭從一端鋸掉,另一端鏟平做成鉚子,嵌進轅條里面。帶叉的這端用銷子與車軸、轅條固定在一起。鞍木一般三拃長左右。
8、牛鞅子、下軛
勒勒車除了上面介紹的部件以外,拉車的犍牛上也要有繩線和挽具。上軛也叫牛鞅子,搭在牛脖子上面。它是用彎曲的木頭做的,大約四指多寬,長度應小于兩根轅條之間的距離。下面的部分要做的非常滑,最起碼用火燒以后弄平,這樣才不至于磨破牛脖子。兩端都有窿眼,里面穿進皮繩,拴在羊角樁子上。下軛是一塊比較細的扁木條,套在犍牛的脖子下面,兩端也有窟窿眼,窟窿眼里穿進質量好的皮條掛在車轅條上。不往車里套牛的時候,下軛一般都在右面的轅條上著。往車里套牛的時候,從牛的脖子下面揪過來,松松地拴在左面轅條上。也有的把兩面的皮條,用別棍那種形式,跟牛鞅子上面拉下來皮條扣在一起。
(部分資料參考 郭雨橋《細說蒙古包》)
更多吃喝玩樂內蒙古,請關注我的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