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物之神》是由我自己選擇,然而現在有點說不清是否后悔選擇了這本。
客觀的說這是一本能帶給人強烈體驗感的書,很厲害,但這樣的體驗并不是很令人愉快。
這是一本會令人感到明確的“不適感”的書。
作者對于家鄉的“恨意”表達的很明確,這樣強烈的感情幾乎要淹沒那些天性中對“愛”的信任與期待。她幾乎在每一個贅述的細節中都在咆哮著
——走開,不要靠近這里,它已經死了。并且再也不會活過來。
從沒有哪次的讀后感作業會比這一次更讓人覺得痛苦……并且是苦于一點都不想回憶起那些被書評中稱為“美妙”的情節。作者下筆的一切都帶著一種混沌的色彩,像是行將就木的老人污濁白內障眼睛。似乎是不帶一絲感情的在講述,卻又難以忘懷那些曾帶來傷痛的恨——即使那之中曾經有愛的痕跡,她更愿意把那些殘骸燒掉并丟棄。她的記憶精準而殘酷,包括昏黃骯臟令人不快的體驗,也包括小心翼翼求得的依賴,一一重現后,最終像火車站的垃圾堆那樣混雜不清,并弄臟了靠近它的小女孩。
作者選擇了一種繁雜而困難的敘事方法,將一整個時間軸打碎重組,令我想起了破舊襪子上細密的針腳,往前往后不斷穿插,最終讓線的走向再也看不清楚同時也讓空間完美融合在一起。好在由于一些不可抗原因讀這本書使用的是集中了兩三天看完,不然大概間隔十天半月肯定會把故事忘得一干二凈——事實是即使集中了時間來看,我仍然在打開新的一章標題是感覺到恐懼。就算你猜到了一些蛛絲馬跡即將帶來的結果,也根本猜不到作者下一章打算從哪一個針腳開始講起。同時還有另一個帶來閱讀障礙的問題,描述實在太繁雜冗贅了,真的太影響讀書體驗了。適當的加強氛圍渲染在作者手里似乎帶了點宣泄的意味,不管不顧的傾斜強烈而痛苦的情緒,像夢游的洪水一般涌來大面積的鋪陳,過分了。作為我個人,后半段基本是抱著一種放棄了我不掙扎了您寫的開心就好隨便吧我看還不行嗎——這樣不太合理的心情閱讀的。而最后幾章作者仿佛猛然驚醒,忽覺截稿日已到,不能再啰嗦了,才迅速切入正題。而最后這幾章的表現才讓我又重新覺得這本書還有點讀的意義,單從文筆來說。
而關于故事和情節,用于宣泄的一些場景確實如她所愿的給讀者帶來了強烈的沖擊感和極深的印象,并不舒服,但確實力道很足。伏筆埋的遍地都是可能有點反效果,到最后慢慢串聯線頭時引爆的果實太多,已經分辨不出來噴濺的果醬到底是哪一只罐頭里的了,只能挑喜歡的淺嘗一下。關于愛情,我幾乎想高呼——這故事到最后才抖落干凈的幾段愛情都太茫然無措,幾乎令人質疑那是否是愛。源于對生命的渴望,源于異于日常的吸引力,源于童年手指碰到手心蔓延開來的莫名情愫,源于來自一體的的共生感。有種奇妙的失真感,似乎能用一些理由——比如“那只是拼死了在反抗被兜頭蓋下的命運的黑紗”——來一一駁斥。剩下的只有對“索求”的絕望,在壓抑中被丟進火葬爐,化成灰燼。
正如同作者不斷重復的一句話:“這個年紀不老,也不小。是可以活著的年紀,也可以死去。”
克朱瑪麗雅是最幸福的人了吧。雖然收入會被搶走,但沒有每天暴揍她的人,沒有想要得到的東西也沒有無論怎樣都得不到的東西,只要她愿意,她就可以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被生活所滿足——她愿意。
會這么想的我也是被一度卷入那個令人毫無念想的世界里了吧。
期待下一次的選書,希望是一本能帶來快樂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