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體系精深營#6月份第1次作業#20組 修娛

拆頁一
R閱讀原文片段

《簡單的邏輯學》,3頁

許多錯誤的產生源于我們注意力不夠集中,尤其是在面對相似的情景時。相似性使得我們忽略眼前的實際情況,對應關注的地方視而不見,草率作出結論。一般情況下,我們總是想當然地認為相似的情景只不過是對曾經經歷過的事物的簡單重復。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絕對相同的葉子。每個情景都有它的特殊性,而我們必須對此特殊性保持敏感。
俗話說,觀察是知識的重要來源,這正說明注意力是有價值的。注意力要求我們對所處的每個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每個要素都作出敏捷主動的反應。全神貫注與被動接受是不兼容的。不要對周邊的事物漠然處之,要用心去看,用心去聽。學會關注細節,不因事小而疏忽。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I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從我們出生后能自己開始動手做事時家長和老師就教導我們要全神貫注,不要分心。所以我們對全神貫注這個詞一點也不陌生,就是把全部精神集中在一點上。但是現在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每天為了生活忙忙碌碌,看信息時難免注意力不集中,只關注表面看似有用的信息。當我們注意力不集中時,往往會憑借過往的經驗想當然,注意不到眼前情景的特殊性,做出草率的結論。為了保證能夠保持敏捷主動的觀察力,我們需要全神貫注,學會關注細節,對每個情景的特殊性保持敏感 。

A 拆為已用

A1 去年夏天,以前的夏季衣服有點舊覺得上身后效果不好,也想添一些新衣,給自己一個新的感覺,逛街時正好有商家打折,店里面人很多,衣服也很多,有些還是我在大商場看到過需要上千元才能買著的比較流行的款式,當時花了1千元買了四條我在大商場舍不得花幾千塊買的四條裙子,高高興興回家了,回家后才發現那四條裙子的做功與面料都與商場的差了幾千個等級,其中兩條穿了兩次縫紉邊上就裂開了,還有兩條沒穿掛在衣柜里一段時間后就丟掉了。

A2 現在又是夏天了,又到了購買換季衣服的時候。首先要培養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去商場購物時不往人多的地方擠,不跟風,對眼前的情景保持警覺,學會關注細節,認真仔細去觀察所要購買的物品與大商場的物品有何區別,區別在哪里,看看是不是體現在面料、手感、做工、質地、廠家等等這些細節的地方,最后做出正確的判斷,再采取行動。

拆頁二
R閱讀原文片段

《簡單的邏輯學》,140~141頁

現在假設你是一個聲譽斐然的公司的人事經理。作為工作的一部分,你對全國著名的大學和學院知之甚多,并且對畢業生的基本情況了如指掌。尤其,你知道X學院在這個領域內聲名兒狼籍。目前,你的公司正在招聘一個重要的職位。在瀏覽候選人資料時,你看到一個X學院的畢業生,彼得,于是你立刻決定拒絕他進入下一輪,這僅僅是因為他所畢業的學校。這個時刻,你已經產生了謬誤。
不是說你的決定完全不合理。畢竟,以你對X學院的了解,彼得或許確實不是一名合格的人選。但是,這不是必然的。一顆閃亮的新星是可能出自于類似X學院之類的學校的。你所犯謬誤的根源如下:知道一個來源一般是壞的,于是認定出于這個來源的所有都一定是壞的。這并不必然成立。
考慮我們所考察的人或事的出身肯定是必要的,但是我們必須走得更遠。首先我們要問:彼得從哪里來?緊接著,更關鍵的問題是:他的品質如何?

I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謬誤亦作" 謬悮 "。做出錯誤,差錯的判斷。人的認識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活動,它能產生正確和錯誤兩種不同的結果,前者即為真理,后者就是謬誤,真理和謬誤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關系。生活與工作中,我們總是會犯這樣“以出身論英雄”“一桿子打倒一群人”的謬誤,總會以自己主觀意見做出判斷得出沒有真憑實據的結論。現實的生活中也會經常出現“好人堆里有壞人,壞人堆里也會有好人”的現象。我們考慮人和事時會去考察這個人或事的出身背景很正常也很有必要,但是不能以主觀思想草率做出結論,最關鍵的是應該深究其出處,他的品質如何。

A 拆為已用

A1 去年4月初婆婆腦溢血癱瘓住院,我和先生平時上班忙,沒辦法24小時在醫院陪護,只好在醫院請護工照顧,第一次請了一個四川籍女子照顧婆婆,我們在時表現得很勤勞,給婆婆翻身、按摩、揉手、喂水等,我們家屬走后,她會一整天都不給婆婆翻身喂水,醫生檢查時會說我們家屬怎么不給病人翻身喂水導致身上皮膚潰爛,原有病癥難已恢復還誘發其他病癥,沒有辦法,只好辭退了這個護工,找來的第二個也是四川籍,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照顧病人不細心,懶惰,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后來隔壁病床的家屬說他幫忙介紹一個護工過來,我問他是哪里的人,他說也是四川籍的,我一聽四川籍的就馬上否定,說四川籍護工不好,不想再要四川籍的護工,寧愿從醫院外請。

A2今天開始,改變邏輯思維,以實際事實出發,不以出身論“英雄”,遇到人和事(最近新到了一批書籍,不要以書籍名稱,不是出名的作家寫的就劃分到不好書籍的行列),應當從他的品質,本質用途考慮,從是否符合所需要求考慮得出最后結論。

拆頁三
R閱讀原文片段

《簡單的邏輯學》,122頁

在討論條件論證時(形式A→B),我們知道有兩種有效的形式: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
與此相對應的,無效形式也有兩種,第一種就是否定前件。這種論證的形式如下:
A→B
—A
所以,—B
舉例如下:
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么他在移動。
路易斯沒有跑步。
所以,他沒有移動。
分析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路易斯沒有跑步不是他沒有移動的充分條件。大前提告訴我們的是,如果A實現,則B必然實現(路易斯沒有移動則必然沒有跑步)。但是這不意味著A是可以導致B 的唯一條件(路易斯在移動可以是因為他在走路,或者在睡夢中翻身,或者是在跳舞機上跳舞)。就是這樣,僅僅是A的缺席并不能得出B一定缺席的結論。記住,這是一個無效論證,因為結論并不具備必然性。那么結論可能是正確的嗎?可能,但是不能確定。

I 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條件論證,有時又稱假言論證,是一個包含“如果……那么……”結構的論證,它反映了我們思維的習慣。討論論證條件時有兩種有效形式: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與此相對的也有兩種無效形式:否定前件和肯定后件,這兩種情況都是論證不成立的邏輯錯誤。即A→B,—A,—B。意思就是如果A成立,則B必然成立(路易斯在跑步則他必然在移動,反之則沒有移動。移動的形式有很多種,可以是走路、翻身、跳舞),從路易斯的例子可以看出這個結論并不意味著A是可以導致B的唯一條件(必然條件),所以我們在做條件論證時,應充分考慮前件和后件,很多時候A不是導致B的唯一條件,以免考慮不充分導致結論失誤。

A 拆為已用

A1我一直以為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一定必須時時刻刻都在看書本學習,不需要任何娛樂節目,也以為那樣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好孩子。后來認識了貴州大學化學系的一名老師,他的女兒很輕松就考上了南京一所學校的博士,請我們去慶祝的時我順便問了一下他女兒是怎么學習的,她說,她平時也愛偷懶,也愛玩,但是學習的時候一定是精力集中學習,并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總結,反思,學以致用),玩的時候就專注玩得開心,玩得放松,這樣勞益結合,學習起來更有幫助。還有一個相反的例子,也是一朋友的孩子,每次去他們家玩的時候,都看到那個孩子在看書,原以為那個孩子的成績一定很好,但是聽朋友說那孩子天天在家看書,也不出去玩,每次考試都是班里墊底的人之一。學習好壞跟玩和時時刻刻學習無必然聯系,跟他的學習方法有關,天天看書不能作為學習成績好的唯一條件。所以A→B,—A,—B是一種邏輯謬誤,A不是導致B的唯一條件。

A2 上周同學打電話就他兒子9月份上初中讀名校好還是讀一個有好老師帶領而沒有名氣的學校好這個事情咨詢我,我當時的回答是當然是讀名校好啊,名校名聲好,孩子也一定會成績好。學習了片段的知識,反思過來自己又犯了一個邏輯謬誤,今晚上打電話給同學,就他兒子選擇學校這個事情說一下:讀名校和有好老師帶領都不是孩子成績好的唯一途徑,并不是去上名校和有好老師帶領了孩子的成績就一定好,讀名校有好的名聲,學習氛圍和有好老師帶領也是孩子學習成績好的條件之一罷了,幫助孩子找到適合他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