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馮格格閱讀《你被親人用愧疚感操控了嗎?》,文章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某網友母親因兒子沉迷網絡,以死相脅,希望能喚起兒子愧疚感改變“惡習”。未料兒子無動于衷,最后母親當著兒子的面真的跳河自殺。
悲劇中的母親一度希望通過愧疚感操控兒子的決定,但發現失效。作者提出,父母通過制造愧疚感來操作孩子,會使得孩子產生強烈的負罪感,進而會誤導到孩子內心對自己身份的不認同,認為自己是無價值的,是問題之源,這是不健康的。而事實上,每個人都是珍貴的有價值的,是值得被愛,是能為自己負責的。而無價值感(worthlessness),無助感(helplessness),和不值得被愛(unlovableness),正是造成人的心理問題的根源。
馮格格基本上認可上述觀點,但是作者論述上有兩個點,馮格格認為再優化下會更有說服力。
第一點:作者文章中批判的演講視頻,定性為是一個渲染愧疚感的例子;而馮格格聽下來,演講者傳遞的是要察覺發現父母為你做的一切,心懷感恩,要學會對父母表達你的感恩之情,并無過錯。
第二點:文章應多引用大家習以為常但實質為利用愧疚感操控他人情緒的例子,警醒大家。但因為該文章案例較極端個案,又缺乏生活中鮮活的例子,馮格格對此印象不深刻,本來想最快時間內知行合一,發現還需要自己再琢磨琢磨。
馮格格試圖舉幾個生活中的小例子,希望能拋磚引玉:
比如,小時候,父母批評我們了,我們不高興,賭氣不吃飯,不睡覺。我們的思維模式是這樣:父母希望我們好好吃飯長大----故意不吃飯讓父母愧疚,覺得不應該批評你——父母考慮到你的成長,妥協,答應下次不批評你,讓你吃飯。我們以為我們得逞了。
某女與男朋友分手了,割脈自虐,希望喚起男友的愧疚感。
A和你說,幫我做10頁ppt吧。你表示沒時間,你拒絕時,你可能是心生愧疚的。于是,他說,那就做3頁吧,你因為之前的愧疚,就難以拒絕,就同意了。
所以,關于愧疚感,馮格格的建議是:
不要被被人的愧疚感綁架。要敏銳識別。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有些人就應該讓他自己受苦。勇于直接說不。
別試圖利用他人的愧疚感綁架別人。愛自己,發揮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