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統(tǒng)計過中國境內(nèi)有多少個“三峽”,僅長江和其支流上,就有三峽、小三峽、小小三峽。把視野撒向全國,更有淮河三峽、嘉陵江三峽、岷江三峽、北江三峽、西江三峽、馬渡河三峽、湟川三峽、鴨江三峽、黃河小三峽……
眾多三峽之中,當數(shù)長江三峽的名氣最大。也正是因為長江三峽的名氣太響,其它三峽的底氣似乎都不太足,多少都有點借光之嫌。
也有不服氣的。比如位于重慶巫山縣境內(nèi)的大寧河小三峽,不敢直接與其近鄰、長江三峽巫峽較勁,于是打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爾今應讓小三峽”的宣傳口號,盡管讓廣西人莞爾,倒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同樣是借“三峽”之名,地處黑龍江省蘿北縣境內(nèi)的龍江三峽就沒有大寧河小三峽這么好的運氣,雖有“三峽”之名,卻沒讓這里的旅游頓時火爆起來。
對于龍江三峽,不僅外地人知之甚少,連黑龍江省的居民也鮮有人知曉。究其原因,除了黑龍江地廣人稀的客觀因素外,宣傳力度匱乏顯然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詬病。
我在黑龍江省工作和生活了14個年頭,到過黑龍江這條中俄界江若干次,包括龍江三峽所在的蘿北縣,我也是數(shù)次前往。但在我的印象里,不僅外地人很少提及龍江三峽,就連蘿北本地人也鮮有提及。
如果猜得不錯,所謂龍江三峽,也許就是當?shù)鼗蛏霞壍穆糜尾块T根據(jù)需要鼓搗出來的名稱罷了。
于我而言,可能是先后數(shù)次坐船經(jīng)過長江三峽而先入為主的緣故,我到過龍江三峽,但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能借助一些公開的資料,不懂裝懂地在這里介紹一下我并不熟知的龍江三峽。
龍江三峽由龍門、金龍、金滿等峽組成。
龍門峽從嘉蔭河口到太平溝的新河口村,全長約5公里。這一段江面較窄,平均約1公里,最窄處僅300多米,水深在50米左右,江中水流湍急,兩岸山勢高聳,江畔林木繁茂,水中魚蝦成群。國家旅游局一位領導游覽此峽時曾經(jīng)賦詩一首:“兩側(cè)高山聳碧空,百米深水涌浪兇,龍江三峽從此始,畫圖變幻莫測中。”
? 金龍峽北起新河口,南到太平溝古鎮(zhèn),全長約30公里。這段峽谷江面稍寬,最窄處在500米左右,深度平均為20多米,最大特點是蜿蜒曲折,山環(huán)水繞,白樺成林。相傳這段峽谷就是黑龍常年居住的地方,由于連年風調(diào)雨順,安居樂業(yè),黑龍的龍體越來越發(fā)福,以至于充滿黑龍江,隨著黑龍行走,就把兩邊的山巒擠成彎彎曲曲的形狀,故形成了三個小峽,依次為龍頭峽,龍騰峽和龍鳳峽。此峽也因此有了“大峽套小峽,峽中有峽,峽峽相連”的奇觀美景。
金滿峽以滾兔嶺砬子為中心,上下各5公里,整個峽長約10公里。因這條峽谷上起太平溝村,下到滾兔嶺南的太平河河口,所以又稱“太平峽”。
關于龍江三峽,當?shù)芈糜尾块T公開的宣傳資料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既有漓江的秀色,也有岷江的磅礴;既有長江三峽的雄奇,又有桂林山水的清雋;濃彩重墨中透著淡雅,清新豪放中顯得莊重。
我不清楚這樣的定位是否權(quán)威,但這顯然沒能改變龍江三峽藏在閨中無人識的命運。包括與之捆綁在一起的龍江三峽國家森林公園,同樣寂寞地橫亙在小興安嶺與三江平原的交匯之處。
如果從保護生態(tài)的角度考量,龍江三峽的寂寞倒是值得慶幸的一件事情。
畢竟,美麗中國需要更多完好無損的原生態(tài)景致。
天高云淡 2012年12月9日06:52于沈水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