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雪席卷華北大地,不少城市一夜之間銀裝素裹,一時間整個朋友圈都在下雪,網絡微博也被這場來勢洶洶的“2018年第一場雪”刷屏。
俗話說,瑞雪兆豐年。只是,這場雪似乎來得有點用力過猛,不少網友感慨,這是多年來“下得最大的一場雪”“一把尺子量不過來”。紛紛揚揚的大雪,帶來豐年預兆的同時,也帶來不少預料之外的無妄之災。最近幾天,合肥一場因暴雪引發的事故受到網友廣泛關注:
據合肥市政府5日通報,4日上午的大雪中,合肥市望江路有16處BRT公交站臺頂板倒塌,截至4日晚造成1人死亡、27人受傷。有市民反映,這些頂板倒塌的BRT站臺集中在望江路,去年才建成交付使用,啟用時間不過才一年左右。
一場暴雪,公交站臺頂板接連倒塌。如果是大面積坍塌,或許還能勉強歸因于暴雪的影響,但偏偏是同一條路上的站臺出現問題,而且還是剛剛投入使用不久的站臺,問題如果再歸因于暴雪,恐怕就有點自欺欺人了。正如媒體和網友質疑的那樣:為何出事的站臺全都集中在望江路?站臺施工是否存在質量問題?相關責任該由誰來承擔?一個個尖銳的問題,像一把把鋒利的尖刀,刺向人們的心頭,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與追問。
其實,這樣類似的事故并非個案。想當年,長江一場特大洪峰,讓沿岸堤防“豆腐渣工程”現出原形,事前號稱抵御“百年一遇”洪峰的堤防在洪水中不堪一擊;近幾年,全國不少城市因一場特大暴雨開啟“街頭看海”模式,令人慨嘆城市排水系統竟然如此脆弱;一場特大地震,眾多學校等民生建筑轟然倒塌,讓人質疑是我們公共設施的建造質量太差還是防震標準出了問題……
說實話,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總會忍不住地感嘆,在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總是顯得那樣渺小和脆弱,大自然的一次冰雪風雨就能輕易讓人鮮活的生命戛然而止。但感嘆之余,除了對自然更添了幾分仰望和敬畏外,往往也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天災還是人禍”的質疑。
目前,雖然合肥市尚未公布事故的具體原因及調查結論,究竟是設計、招標、建設還是驗收過程出了問題不得而知;但從媒體和市民披露的情況看,承建公司低價中標的惡意競爭、招標審核和建設過程的監管不力、工程建設與使用管理部門交接驗收和管理維護的缺位,或許都難辭其咎。
城市公共設施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甚至危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理應真正把工程質量安全、把群眾生命安全放到至高無上的位置,但放眼望去,還有多少類似這樣的“豆腐渣工程”披著合法外衣仍在熱火朝天地建設。
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往往能夠毫不留情地檢驗出我們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反思這次公交站臺倒塌事故,我們對公眾服務設施招標過程的審查、工程建設質量的監管、使用管理部門的審查驗收、設計和承建方的責任追溯等機制都還亟待改進。當前,我國正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大量城市基礎設施逐步投入興建,這些問題如果不引起重視、及時解決,恐怕類似的事故還會反復上演。
但愿,傷亡者的血淚能夠成為我們永遠的教訓和警示。否則,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如果不用心,總是抱著無所謂的心態和不會出問題的僥幸,終有一天,這些欠下的賬要用民眾的生命去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