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一則社會新聞引爆了熱搜:一個12歲的女孩把鄰居家的狗牽出來玩,期間狗掙脫出女孩的手,帶著狗繩狂奔,絆倒一名老人,老人受傷送醫后死亡,警方介入并宣布此為意外事件。在“官宣”意外事件不牽扯刑事后仍有大量網民留言,“抓起來嚴判”,“人肉這個女孩”的聲音不絕于耳。甚至還有網友根據曝光的視頻,像模像樣地寫起了小女孩怎么從鄰居家“偷”出狗來,看到老人被狗撞到后”比狗跑得都快”的“小作文”來挑動看客的神經。這種對于未成年人的惡意,讓我感到不寒而栗。
這種惡意讓我第一時間想起了日本電影《大逃殺》。電影講述了日本在新世紀初陷入大衰退。青少年開始抵制校園制度和成人社會。喪失信心的成人通過了一條法律《BR法》來懲戒未成年人。此法律就是從全國的學校里抽出一個班,放到一個無人島上讓他們自相殘殺。
當前輿論里對于未成年人的惡意,像極了《大逃殺》中的成人社會,創造了一個殘忍的比賽并大聲指責著未成年人的殘忍。
何以至此呢?對未成年人的惡意的另一面則是成年人社會的無能與麻木。
大逃殺中關于《BR法》,片頭就給出了一個重要的背景:“新世紀初,一個國家陷入衰敗。失業率突破15%,失業人數達到一千萬人。” 青少年的問題,歸根到底是成人社會的崩壞。成人的失敗,自顧不暇,自然疏于對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墮落成社會達爾文主義,更失去了表率的作用。而片中的扮演的老師的北野武,則是一名失敗的父親與老師,與女兒嫌隙,更管理不了班級,直到自己帶的班被選中參加大逃殺,暗示了已瀕于坍塌的成年社會,最終不得已將不諳世事的未成年人扔到叢林中,弱肉強食。
《蠅王》這本小說也有類似的背景。脫離文明的孩子們被迫在荒島上生存,勉強建立起一個脆弱的社會,最終分崩離析,墮落成野蠻人。
未成年問題泛濫,都來自于成年社會的忽視與責任缺失。
可悲的是,當今成年人的底線在不斷地刷新。一部分成年人面對“熊孩子”已經喪失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一陣,教育“熊孩子”之風大盛,微博上處處可見“飛踹熊孩子”,“掌摑熊孩子”的視頻。即使公安機關對這些傷害孩子的人做出了處罰,新聞底下還是充斥著大量“打得好”,“就該教育教育”,“要我我也打”等叫好言論。此等做派,看后真是令人唏噓。
校園暴力背后學校的息事寧人;熊孩子旁邊父母的熟視無睹;留守兒童家庭父母長時間的缺位;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在這些事件中每一個失職的成年人都有著這樣那樣的借口。當成年社會頻頻指責未成年人時,為何不多想想我們是否已作出表率,是否盡到了應盡的職責?
孩童之“惡”實則大人之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