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70億人口,真的有所謂的理解嗎?那么多夫妻,真的有所謂的兩情相悅嗎?人生而孤獨,從古至今,仗劍獨行的俠士,隱居深谷的居士,太陽之下無新事,所以每個人都覺得越活越孤獨。太多人沉默因為找不到理解和認同,而選擇自我壓抑。
為了讓自己活得不那么壓抑,我們訴諸心理咨詢,以期緩解壓力。心理學一直強調自我人格要不斷完善和成長,可能是因為在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太多傷痛讓人格產生瑕疵,所以現在這個時代誰要是沒點心理疾病反而不正常。有太多的人因為受了傷害所以變得戾氣很重,有些人因為受了傷害所以變得封閉自我。成長很大程度上是我們的自我療愈的過程,我們要學會找回自信,找回勇氣,不再恐懼,自我成全。
看過一篇文章說心理咨詢師為了提升自己的心理彈性和抗壓能力要經常做三件事:獨處、愛以及做一些無用的事情。我覺得這個總結非常精妙和有趣,私以為不單單是心理咨詢師這個行業的人,而是所有的人如果能經常做這三件事,生活應該會快樂很多。如果我們已經習慣了沉默,也不妨在沉默中享受獨處、勇敢去愛和做些無用的事。
獨處關注人與自我的關系,愛關注人與他人的關系。我相信一個能在獨處中自我愉悅的人在與他人相處時更能換位思考,不固執,好溝通。我們眼中的自己、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都是不一樣的,三者之間甚至相差千里。自我是一個哲學也辨不清的命題,而愛就更是沒人能說清道明的思考,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常說三觀求同存異,可是其實每個人的三觀都是不一樣的,沒有所謂的認可。
我們強調個體的獨特性、差異性,又強調時代的趨勢性、必然性,但是不可否認每個人的認知或深或淺都是不可復制的,基于自身際遇。越老越會成為宿命論者,大概是因為我們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會越來越力不從心,那種無力感就像命運之手。
如果說通過獨處是為了認清自我,體察自我的需求。那愛就是為了療愈傷痛,自我成全。最煩一些毒雞湯經常發一些所謂“安全感是自己給的,別人給不了”之類的話,物質上的安全感可以自己給,但是總有些精神期待是要靠對方去補足。哪怕你刀槍不入,但是某個時點的一句問候就可以讓你潰不成軍,我們可能都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堅強。而且還煩一類毒雞湯所謂的“愛就是賦予別人傷害你的機會”,此類論調真的就是滿滿的loser心態,就像驢得水里的裴魁山,因為一曼無視了他的愛情,傷害了他的愛情,所以他轉過頭就可以那么毒辣地唾罵她。愛是不設防,不是為了贏,不是沒有傷害,是為了自我的成全和兩個人的完滿,是更加柔軟,更加溫暖,而不是刀槍不入,套路深深。你愿意就放手大膽去愛,你不愿意就果斷say goodbye。最后還最煩一類妹紙,哭哭啼啼非要大家給評個理,一堆家長里短,叨逼叨逼幾個小時只為了發泄,戀愛也好婚姻也罷,無外乎一句話:愿意就忍,不愿意就滾。
最后獨處和愛其實也解決不了我們的沉默和孤獨,因為陪伴我們最久的是時間。如果工作可以打發時間,那就好好去工作。如果工作也填滿不了空虛,那就去做些無用的事,看書、練字、畫畫、彈琴、聽演唱會、看show看展……
一個人的宗教信仰,亦或是對藝術或愛的追求最終歸宿不是死亡而是沉默,沉默而堅強地活著。如果你越來越沉默,希望你內心越來越豐盈,而不是空虛,遇到多年未見的朋友,也希望你能聽到一句:你看起來過得很好!
(Chinchin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