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下,課堂至上
文‖張愛敏
“雙減”實施已達三月之久,紛紛擾擾,眾說紛紜。但作為一線教師,我一直以為:無論是以前的“雙基”教學,還是現在的“雙減”政策,都是為了打造優質的教育,都離不開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上周四聽王榮生教授解讀《語文課程論基礎》,越聽越汗顏。縱觀新時代,作為語文教師,其教育教學能力及素養的現狀依然不容樂觀,依然存在這樣那樣問題。
首先,從課堂效益來看,少、慢、差、費依然存在。我們只尋思完成課堂任務,只求往前改進度,課堂“一刀切”。雖有因材施教的理念,卻沒分層教學的能力,無法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無從布置個性化作業,無力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心里想教的與實際想教大相徑庭。
其次,從教師自身成長的客觀環境來看,因畢業院校不一,學校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參差不齊。同時,某些學校給予老師的自主空間太少,易于陷入疲勞戰,致使無效勞動泛濫。或者因待遇、地位、評價而導致某些老師對工作的懈怠。
第三,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專業性不強,專業意識不足。
因此,了解了現狀,才能知己知彼,因勢利導,查漏補缺。
一是做教師,教書,更要育人。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影響”與“改變”孩子,成為有信仰、有修養,有追求、有創新的接班人,從而做到思想蓬勃,精神嫵媚。
二是做教師,課堂,必須站穩。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課堂,提升課堂效益關鍵在于教師,在于提升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這不僅涉及到課堂組織能力,課堂板書能力,課堂使用信息媒體的能力,課堂講解能力,課堂引導啟發的能力,教學評價能力等,而且還要充分考慮教學策略,以及探究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等的優勢。
三是做教師,學生,必須讀懂。了解學生是教育的前提。讀懂了人,才能真正實現面向人人,面向全體,面向個性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才能真正做對教育。正確教育,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那么,作為教師,又該如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提升與發展呢?
一是天人合一,提升素養。唯有即讀懂政策,精通業務,才能提升課堂執教的興趣。如了解相關教育教學理論及專業知識,明確課程標準及教材教法,提升課堂教學設計能力,精準指導學生預習、學習、復習,提升駕馭課堂教學藝術水平和教學反思能力。
二是資源共享,智慧備課,事半功倍。但凡有大格局,大合作,大智慧者從來不制造問題,而是解決問題的,真正做到年組合作、教研組合作、學科教師合作,實現資源共享、智慧共享、發展共享。
三是以生為本,引領探究,和諧發展。作為教師,要始終兼顧每一個孩子都能抬起頭來說,要始終讓課堂教學煥發了應有的靈動、活力與生機,真正實現課前預習自主研修和諧、課上引領師生互動和諧、課中研討小組互助和諧、破解疑難大組交流和諧、課后鞏固課后服務和諧。
正如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不論我們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呢?唯有讀書、寫作。
因此,當老師具有了專業意識、專業行動與專業精神,當課堂不再是“一言堂”,當教育越來越關注到“人”……如此這般,學校教育就有品質,孩子就會有好未來,國家和民族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優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