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經是大年初三,春節聯歡晚會連復播估計都有兩輪以上了。
毛爸在醫院值班,照看著別人的爸媽,作為一個還順孝順的兒媳婦,我陪著公婆看電視過年,一邊開著跑步app原地跑步。
作為一個覆蓋率達70%以上的節目,不弘揚點什么似乎有點浪費。想想做節目的媒體人各種不容易,再則不看這個也無事可干,也就忍了下去。
跳舞唱歌平鋪直敘,毛奶奶看得都打瞌睡了,嘟囔著不如星光大道好看。我還要負責安慰:“媽,過年嘛,都要上節目,電視臺也不容易呢。”
小品相聲基本靠吼,語言不夠表情來湊,幾句空洞的臺詞每張嘴都重復一遍,生生排成了搞怪肥皂劇,可又太短。
不過這都還好,我耐受。當放到女人幫忙干活導致流產后主動離婚,不耽誤男人傳宗接代的時候,一顆瓜子差點沒噎著。
閆學晶的小品《買賣》中的情景,一點都不陌生。
醫院生殖中心的門診每天都門庭若市,不孕不育率好像逐年攀升,尤其是男性。據科學統計,還是四五年前的數據,不孕不育的夫妻比例已經達到15%,男性疾病發病率每年增長3%,男性生育能力正逐年下降。
生育是兩個人的事情,基因的傳遞與兩個性別都有關系。不管出于任何目的,生育是每個性別的自由。
生育自由,包括生,也包括不生,還包括如何生。
當然,我們國家經歷過計劃生育,又迎來了二胎的全面放開。作為一個個體,很難與整個國家來抗衡,只能遵守。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有人卻有意無意用“觀念”來控制某一個性別。
比如,丈夫就是“付賬”。作為一個女人,包括我了解的其他很多女人,我們需要的丈夫,不是只用來刷卡付錢,還需要他的陪伴,也需要與我們互相欣賞,共同去體驗短暫一生的各種快樂與悲傷。
把男性推到家庭之外,也是剝奪了男性的生活權利。如果一個男人,他就是喜歡干一份普通的工作,業余時間全部用在建設家庭生活上,而社會觀念卻認為他在吃軟飯,他就無法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過一生。
把女性困在家庭,照顧孩子孝敬公婆,這無疑不是保護女性,而是讓一些有能力參與社會活動的女性止步不前。日本女性就業率低,在家賢良淑德,日本的經濟危機可一天都沒少。
小品中的男人,因為妻子不小心流產而離婚。不管任何原因非自主的流產女性,身心都受創傷,作為丈夫就因為她不夠小心而離婚,后來得知是因為干重活導致才感動復婚,這讓女性如何能安心生育?
后來的臺詞聲稱愛老婆勝過孩子,這樣的宣誓蒼白無力。指望一個“數代單傳”、因為妻子不小心流產就離婚的男人,他會真的在漫長無聊的歲月里,能夠接受自己無子嗣、妻子不完美的現實?妻子得用干重活來回報他的愛,得用自我犧牲來對得起他沒孩子的苦。
在南京這樣的城市,我身邊就有男人,在女兒已經大學畢業了,還去圓兒子夢;也有生不出孩子而被公婆、老公百般嫌棄的親戚,兩個人的身體都沒有絕對問題;還有生了女兒不受待見的,不少。
生育這個問題,被定義為女性的專項工作。
懷孕的是女人,生產哺乳的是女人,勞動能力下降、休產假的是女人。因為生育而必須要付出的勞動力成本,全部由女性來背。企業不愿意雇傭女性,關鍵崗位不想讓女性擔當。甚至有時,不與男性一起吞云吐霧飆黃段子洗澡,也成為女性職場短板。
春晚的小品中,還有“38歲的剩女”。女人不是商品,何來剩下?
對未婚女性年齡的在意,根本上,還是生育恐慌。 30歲以上的女性很難找到合意的對象,很大一個原因是男性擔憂她們的生育能力。 而男性的生育能力因為不被重視更令人擔憂。
與此同時,不少中國男性對“香火傳承”有謎一樣的需求,尤其是那些自己這一輩都無法過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