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時間提醒著,
回來一周了……
就在剛剛轉過神來的這一秒
我發現,
比“節后恐班癥”還要命的
是“節后迷茫癥”。
如果發現自己正在長假之后恐懼上班
其實還好
你只是在害怕
找不回年前馬不停蹄的自己。
但更糟糕的可能是:
我依然按部就班,但我毫無希望。
完全定位不到未來的感受,
you know?
可是在過年以外的日子,
我也一直像清空回收站一樣定期干掉理想啊。
為什么回家不過幾天時間
夢想好像就會放涼。
等到坐著北上的鐵皮車歸來,
不知道還能不能完璧歸趙似的還給自己。
假期里發生了山西小伙兒沒能留住上海姑娘這件事,
引起斯德哥爾摩綜合癥大爆發,
讓人更迷戀大城市對自己的囂張。
但是無論怎樣,都沒必要騙人啊,
大城市的牛B多數都是泡影,
小人物歸來,
即使有模有樣的用上apple pay
又哪會有太多尊嚴呢?
所以依舊每天在微博上刷段子傻笑,
為兩只莫名其妙的鵝敞開腦洞
或者用冷笑話填滿靜悄悄的空虛,
有時候真的很想跳出來對自己說:
看,那個傻X真耀眼。
別再問一個人為什么假期總是堅守牌局了,
他一定是從心里害怕回家,
因為怕見到自己當年的模樣,
它借助上海姑娘的嘴說:
“喂,你一直走在自己過去的延長線上呢”。
悲觀一點的想法看上去:
好像未來也不會有希望了。
“你渴望的離開,只是無處停擺”
假期看了周星馳新片《美人魚》
里面有個片段我覺得比他的票房更值得回味:
大富豪劉先生小時候家徒四壁,
回憶過去印象最深的是
父親撿來半只雞腿給他吃。
當和美人魚化身的姍姍初次約會,
兩人吃的雞骨頭堆成山,
吃著吃著,他突然眼圈泛紅,
說起了自己為什么一定要賺錢。
低到塵埃里的卑微,讓人心疼。
聯想起很久以前,
周星馳在一次采訪中講過自己的一個故事:
小時候家里窮,很久吃不上肉
有一次周星馳媽媽做了條雞腿給他吃
結果他調皮給掉在了地上
周媽媽大怒,把他揍了一頓
只好把掉在地上的雞腿沖洗一下自己吃了
直到若干年后周星馳才告訴母親
其實那條雞腿是他故意弄掉的
如果不掉在地上,媽媽又怎么會舍得吃呢?
幾乎一模一樣的記憶,反復拷貝,
我想可能是因為:
最愛吃卻不能沒吃到的那只雞腿,
是他所有悲傷和野心的開始。
雖然他現在越來越愛說
正義、佛陀、環保、普世價值……
這些成功的人都愛的大道理,
像是走到了收割信仰的季節。
但是這些很可能都是
心里那條雞腿不滅的分身。
青春在大城市籍籍無名時,
真的會想再看他的電影大笑一次,
不自量力的調侃衰老和壓力。
就當為了懷念當初的自己。
或許還會發現,
否定過去其實成全不了任何人。
就像星爺那樣,
永遠做自己的延長線也沒有什么可恥,
不介意沿著同一道軌跡走下去,
離開家,本來是為了更好的回來。
不是因為有了吃到雞腿的希望才堅持
而是因為堅持了,才有希望吃到那雞腿。
在這條路上中,
離開的人離開了,相逢的注定會相逢,
你注定做一些人的過客,
對另一些人或事,卻是無比重要的。
據說一個記者回憶,
一次她請周星馳寫幾個字留念
有那么一刻,
喜劇之王露出難過的表情,
然后歪歪扭扭地寫下了幾個字:
“為什么堅持,想一想當初。”
真希望多年后的自己
還有一條雞腿可以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