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開始看《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回看了第一和第二章,更好的理解了人們的慣性思維:評判、進行比較、強人所難、回避責任。
評判方面:多數是批評和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比如生活中:我們平常會指責對方:太過分了,你真是一個笨蛋,好笨等等。特別是親子中,會罵孩子,教你多少遍了,你還是這么死腦筋等等。
比較:你看人家誰……,你看看你……。誰……我就是不行……
強人所難:勉強做人一定要……,不做……,對孩子你必須……,不然就懲罰你……
回避責任:因為……我必須……,不得不……
回想上面的這些是不是很熟悉。我也在生活中不時的用這些語句。多數是成長中的傳統的觀念形成,不由自由的影響到自己的無意識中。盡而阻礙著我們的思考,使我們止步不前。
《正面管教》書上有TOPCARD這項,也即生活態度取向,先要明白自己,認清自己,知道自動回應,也即上面的回應,那消極的一面出現,我們才知道如何冷靜的思考來避免事情的惡化?!斗潜┝贤ā窌薪o出了最好的補充,結合更好的指引自己思考在生活中應用。因為再好的文字理解了,但自己真遇到事情面對的時候,心里這關不好關,所以我們要內觀自己的慣性思維,只有自己知道了,你才能打破它。
最近我慢慢在想自己對說話,事的自動回應,如我昨天焦慮,女兒晚上興奮的說:媽媽,我班里好多同學都有男朋友了。若過往,我會追著不停的問,但昨天我立即冷靜下來,有平時交流過的基礎,也沒有直接問,你有嗎?我就問女兒:你怎么看這事? 女兒直接給我回答,我不找,我還要到大學找好的呢。接下來我們又聊了責任,對這件事的想法,班里的情況等。早上老公擔心,會不會她也想有。我說,你千萬不要和女兒這樣說。這個想法如果在過往我真的淡定不下來,但是現在因為心里有底我會冷靜面對和處理。
還有,這兩天女兒特幼稚,穿個鞋新買的,問我:媽媽,你說跑步舒服嗎?我剛開心煩,說我沒穿我怎么知道,一會又來問,我也靜下來了,說:那你今天試試,晚上你回來給我說說舒服不?晚上我就問她實踐怎么樣,就說走舒服,跑路有點不行,以后有體育課就 不穿。……不停的說,有鞋聊到了體育課,聊到了跑步……
雖然這些都是很小的問題,我想平時能內觀自己,真誠的與孩子交流,那孩子也會明白,也避免了親子間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