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新買的裙子穿了一個下午,拉鏈處竟掙開了一個縫,女兒執意要我給她縫好,明天繼續穿去上學。無奈,翻出媽媽在我這里時保存的針線盒,開始穿針引線。
媽媽一向喜歡縫縫補補,針線是必不可少的,在我這里也不例外,收集了一針線盒的工具,說是針線盒,其實就是女兒的一個鞋盒子。媽媽回老家時,特意囑咐我給她保管好。今天我才打開,仔細看了一下,有一盒大大小小的針,有一個頂針,還有若干各種顏色、粗細不同的線,一把剪刀。
我穿好線,開始給女兒縫拉鏈,因為是開了縫,縫的時候針線不能太大,要細密,只有十幾厘米的縫,我竟然縫了接近一個小時,女兒已經等不急睡著了。看著熟睡的女兒,眼前的針線盒,手里的針線、、、、、、一如回到了當年。
1
小時候,媽媽每天總是很忙,白天基本要在外面地里干活。
但是,每到晚上,媽媽都會把我們的床鋪收拾好,安排我們姊妹四個睡覺。然后,她就會坐在床沿,拿出她的針線盒,開始縫縫補補。
還記得,有一天晚上媽媽興奮的告訴剛玩瘋了回家的我們,說有驚喜,原來是家里裝了電燈了,終于不用每天用針挑煤油燈的燈芯了,而媽媽也終于可以在電燈下做針線活了。我從來不知道,媽媽每天究竟是幾點入睡,因為往往我們睡了一覺,醒來要去廁所時,媽媽還在做針線。
現在想來,因為我們姊妹四個,大部分衣服都靠媽媽縫制,特別是冬天的棉襖棉褲,都是媽媽親手縫制。每人兩套,都要八套,十六件。而媽媽白天要做地里的活,全靠晚上,究竟要縫多少針,我無法估算。還有棉鞋,一雙鞋底,恐怕都有上千針吧。可當時的我們卻羨慕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可以穿買來的衣服,對媽媽做的衣服總是一副嫌棄的態度,閑肥了,閑厚了,有時還要鬧著讓媽媽返工。
除了縫衣服,夏天農閑時節,還要縫被子。總是夏天的午后,選一個蔭涼地,鋪個涼席,有時也跟鄰居搭伙,一塊縫被子,也稱套被子。每當這時候,我們小孩子就高興的很,一是喜歡在被子上滾來滾去,雖然常常被大人罵,把被子弄臟了。二是大概終于白天可以跟媽媽在一起了。這時候,我總舍不得離開,就喜歡坐在席子的一個空閑角上,看媽媽縫被子。
大概,只要媽媽在,心里就是安定的。床前做針線的媽媽,還有樹蔭下縫被子的媽媽,陪伴了我大部分的童年時光,想來心里就是暖暖的。
2
就這樣,我們慢慢長大,再不習慣穿媽媽縫制的衣服了。媽媽做針線的時間少了,但技術并沒有減退,電話中經常聽說媽媽又去跟誰幫忙做棉襖了、套被子了。
轉眼我們姊妹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媽媽每年都會留出一塊地來,種植棉花,然后彈好留著,說是套被子給我們當嫁妝。
媽媽也真是說到做到,在我結婚的時候,竟縫制了六床厚厚的被子,愣是從山東郵寄到了重慶,這不,結婚這么多年,我竟沒有買過被子了。然后就是妹妹們,直到去年小妹也結婚了,媽媽的最后一批被子也完工使用了。我同樣無法估計每人六床,總共24床的被子,媽媽究竟縫了多少針,熬了多少個夜晚。
只知道,去年冬天,媽媽右手的大拇指突然疼痛難忍,到醫院檢查是因為疲勞而引起的肌腱炎,疼痛太劇烈,只有打了“封閉針”,也就是將麻醉類的藥注射到了骨頭縫隙中,還好,醫生技術較好,沒出什么意外,對疼痛抑制效果還好。
我們都勸媽媽,以后沒有必要做針線或者重的體力活了,女兒們都大了,養活媽媽,根本不成問題。
3
媽媽總是認為山東的冬天是極冷的,必須要穿她做的棉衣才能御寒,特別是小孩子。所以,每年冬天,媽媽又有了新任務,就是給我們的孩子做棉衣。這不,去年我和妹妹帶著孩子春節回老家,媽媽早早買了好看的布料,趕制了兩件棉褲。這么多年來,媽媽的技術也是與時俱進,做的棉褲跟買的樣式一樣,而且收身、舒適,連平時一向挑剔的女兒穿上后就不舍得脫下了。
媽媽的針線盒也更精致了,如今媽媽針線盒里,有可以穿針引線的“穿針器”,還有一副精致的老花鏡。
只是,媽媽這套手藝還是要失傳了,我們姊妹幾個沒有一個跟媽媽學會縫制衣服和被子的。
孟郊的《游子吟》說,“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一針一線,并不是多么的值錢,但是,每一針一線,都傾注了偉大的母愛;這針針線線,耗費的都是生命中寶貴的時間。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母親節到來之際,謹以此篇,送給母親。
http://www.lxweimin.com/p/c8a793955b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