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讀書無用論”是在我初三畢業那年。那年我考到市二中,我爸沒錢交學費,找我小叔借一千塊。我小叔站在我們破爛的出租房門口,對我爸大聲說:“女孩家讀書有什么用?潑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兒,遲早是別人家的,干嘛要用那么多錢去養一個賠錢貨?”我爸尷尬窘困的老臉從此深深印在我的骨髓里,伴隨著歲月的洗禮,一次又一次出現在我每一次的人生困境中,鞭笞我只準往前,不可退后。后來,高中,大學,我不但讀完了學校要讀的書,而且讀了更多其他“閑書”。特別是大學時期在圖書館呆的那幾年,我把心理學相關的書粗略翻了一遍后,當在書本上看過足夠多的人的各種各樣的故事后,我突然釋懷了當年小叔對我的傷害,也慢慢釋放了壓抑自己多年的心結:我不是我爸的累贅和賠錢貨。
這種安慰和認識不是學校機構正兒八經的教科書能提供給我的,而是我在日復一天的課外閱讀獲取。
年紀漸長,當身邊的人為人妻為人父的時候,我站在我現在的生活狀態里往外看,每一次都禁不住想:如果,當年我爸讓我初中就輟學,我現在會是什么樣子?
大多數初中輟學出去打工的同齡人,他們有著跟父輩一樣古老且錯誤的育兒思想讓我恐懼,他們對婚姻生活的絕望和不滿讓我害怕,他們對生活的雞毛蒜皮大打出手、從街頭吵到巷尾豁出去的勁讓我揪心,同樣,他們的小小的兒女變得跟他們一樣讓我感到惋惜。
環境造人。當人處在同一個文化環境里,很容易被潛移默化成為那個圈子的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
賴佩霞曾說:“只要愿意,幸福可以不難”。這一類人中,對幸福極其渴望,卻從來不愿意通過改變自我,努力去爭取幸福。他們總說:你是大學生,天生愛讀書,哪像我們,一看書就打瞌睡。還有上完班已經累成狗,還要忙家務,哪有時間看書?可是卻總有時間逛街、打麻將、吃宵夜、唱歌玩游戲。
我通過上學讀書,課余閱讀,雖然沒有成為大富大貴有錢有權的人,但我成為了一個三觀正確、眼界開闊與時俱進的好青年。至少我在經歷挫折失敗后懂得從自身和客觀環境去吸取教訓,而不是說一句:唉,命中注定的。努力也是徒勞。繼而噼里啪啦說一堆自我放棄的話;我也因為在閱讀這條路上認識自我,改變了原生家庭帶給我的負面的影響,從而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并且在閱讀這條路上,認識了更多的人,看見了更大更豐富的世界,有了更高的精神愉悅……
遇到宋怡慧老師寫給父母孩子的《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一書后,頓覺找到了知音。宋怡慧老師說的“閱讀”,不是我們平常理解的那種為了“考到第一名”而進行的閱讀,她更多強調的是閱讀是“為了朋友,為了讓自己快樂,為了解決生命的疑惑,為了找到對話的對象。”通過書本,柔軟孩子的心,燃起孩子的行動力,讓孩子在閱讀中解決生活遇到的困惑,從而更好的成為自己,快樂地生活。
歲月漫漫,終其一生,是否能長久保持快樂樂觀的心態活著比取得高分更重要。而快樂是一種能力,它需要學習。長成大人們的大人,總覺得小孩子的世界是無憂無慮的,他們根本就沒有煩惱。事實果真如此嗎?宋怡慧老師在書中的第一章“孩子們的巨大的生命困惑”例舉了青少年常遇到的18個煩惱。當這些小煩惱在學校課堂上、家里都解決不了的時候,宋怡慧老師就讓孩子們去閱讀一本與之相關的書籍,讓他們在書中找答案。
攫取書中描寫的“女高中生難過情關,感情這門課該怎么學”的例子來看看宋怡慧老師解決問題的方式。文中列舉了一對相戀的高中生鬧矛盾、一個女生暗戀另一個男生的痛苦和另外一個被莫名分手的女孩的故事,宋怡慧老師通過分別和他們進行私密談話,分別提供《想念,卻不想見的人》、《那些再與你無關的幸福》,《表白》,《分手,沒有想象中的痛》讓他們閱讀,而后與之探討,一路指引他們勇闖情關。
可現在的家長老師,面對這種情況,大多數會暴跳如雷,如吃炸藥:“小小年紀,懂得什么叫愛情,馬上停止念想,用心學習!”卻忘了自己曾經也喜歡或者被別人喜歡過,也曾偷偷戀愛過。七情六欲,跟人們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一樣,是人類的原始本能。想要小孩子能在情感處理的路上少走彎路,唯一正確的做法是循循善誘,用知識是引導,而不是只有“不可以”。家長老師對此方面知識不足的,那就交給書本,總會有那么一本書能解答孩子們遇到的問題。
生活就是閱讀,閱讀就是生活。囿于人類活動范圍,我們的認識總是有限的。兩點一線的工作生活容易讓人狹隘。可“身體和靈魂總得有一個在路上”,當其他條件不允許時候,閱讀就成了我們最便宜和最有效的方法。
丹尼斯·韋特利的《成功心理學》把我從迷茫中解救出來,讓我有勇氣拾起自己的興趣愛好,第一次給自己做了五年規劃。即使第一年的今年,因為某些原因導致計劃未能及時實現,但因為總計劃清晰明了,我很快調整了自己的心態,投入到下一階段的學習中去。在我失望痛苦的時候,我總會想到加布瑞埃拉·澤文的《島上書店》,想到A.J的一生,我就會問自己:“還會有比A.J更糟糕的人生嗎?”我至少還活著,還有父母,還有友情,還有重新開始的能力。一切都不晚,只要即刻啟程。“有些事不是看到希望才全力以赴的,而是全力以赴后,才看得見希望的火花正燃起”。
宋怡慧老師在書中推薦了近300本讀本,其中吳若權的《每一次出發,都在找回自己》說到:“每一顆渴望漂泊的心,都有一生期盼靠岸的靈魂。然而,不停地向外出走,只能追求心智的成長;要學著往內在邁進,才會真正獲得心靈的成熟”。無論你帶著何種目的去閱讀,總會有收獲的。有時候得到的收獲甚至超乎自己想象。像陳綺貞因為愛好閱讀,從歌手跨界到作家;像兩性情感專家晚情因為自幼愛好閱讀,走出小縣城,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成為兩性情感作家;像心理咨詢師賴佩霞,通過閱讀學習心理學,最后擺脫了婚姻中那個惡毒的自己,重新收獲了愛情和幸福生活;像楊國強,因為愛閱讀,從一個小包工頭成為中國首富,締造了碧桂園王國,并且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女兒楊惠妍……
身體和靈魂,總得有一個在路上。生活多艱,智慧者千千萬萬,沒有什么是書本解決不了的。如果一本不行,那就兩本,兩本再不行,那就一百本。弱水三千,總有一瓢屬于你,總有一瓢能改變你的某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