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朋友問我,怎么樣才能讓自己養成寫反思日記的習慣呢?
感覺寫幾天之后,很容易放棄啊。
是啊,任何事情都是這樣——做一天很容易,可堅持做一年就很難。
可是,堅持反思和復盤,它們就會成為持續產生復利效應的工具;不堅持,就什么都不是。
只有堅持,才能有驚人的威力。
我回頭看自己培養這個習慣的過程,其實也不是一帆風順;把我的經歷分享給大家,或許會有啟發。
— [1] —
流水賬階段
小學、初中的時候,我也寫日記。
只不過,那時候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回過頭來看,那些日記都是看不下去的流水賬,真是沒有什么用。
所以,我一直覺得寫日記這件事情費力不討好。
轉變的契機發生在7年前。
因為創業,事情越來越多,我開始學習時間管理的GTD方法*。
*GTD是英文Getting Things Done的縮寫,是一種行為管理的方法,也是David Allen寫的一本書的書名。GTD的主要原則在于一個人需要通過記錄的方式把頭腦中的各種任務移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頭腦可以不用塞滿各種需要完成的事情,而集中精力在正在完成的事情。
GTD方法中,有一個要求是進行回顧。
那么,回顧就需要有記錄。
恰巧,那個時候我正在看《顧準日記》;顧準日記思考的內容,也給了我很多感觸。
我想,或許可以嘗試繼續寫一寫日記。
于是我就重新開始寫日記。
但我嘗試了兩、三個月后,回過頭來看著自己記下的東西,感覺還是挺水的——
寫的都是自己知道的事情,有什么用?
所以,當時我有點動搖。
每天花時間寫日記,到底有沒有用啊?
— [2] —
假設與初步反思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階段是最容易放棄的時候。
我當時的一個選擇對后來的結果影響很大。
那就是,我做出一個全新的假設——
過去,如果我做一件事情,沒效果,我會認為這個事情沒用。
而這一次,我改變了假設:
我假設,反思日記一定是有用的,只是我沒有做對。
這個假設的重要改變在于,過去,我把責任歸因于外部——事情是不對的,我是沒問題的。
而這次,我把問題歸因于自己——事情是沒錯的,是我自己方法的問題。
這個假設的改變極其重要,它成為我日后遇到問題進行思考的一個基準模型。
于是,我開始反思自己寫日記的方式。
如果我現在寫的日記看起來沒有用,那我怎樣寫,才能讓我的日記有用處,而不是干巴巴的、難以對自己產生實質性的提升呢?
我想,如果我把當時的感受、情緒和思考寫下來,而不是單純地記錄事情的結果,或許會好得多。
于是我開始嘗試在寫日記的時候,記下當時的情緒和感受。
而我這樣做之后,再回頭看自己過去的日記時,會發現:
原來自己遇到相似的情景時,會產生相似的情緒反應。
我忽然發現了其中的趣味——原來反思還能有這樣的效果。
— [3] —
通過分類讓自己思考生活
我找到了寫日記的樂趣,于是,便又堅持寫了一段時間。
這時,我又發現了問題——
日記的內容其實有很多是水貨。在回顧的時候,自己要看很久才能發現有所啟發的內容。
這時候我忽然想,《顧準日記》為什么能堅持那么久?
雖然早已看完《顧準日記》,然而由于當時想到這個問題,便很好奇,又專門把書找出來,想看看有沒有什么線索。
這時,我突然發現,顧準的日記有個很明顯的特點,而自己以前一直沒留意——
原來,他不是把生活當成流水賬一樣記下來;而是將每天的日記分成不同版塊,每個版塊有一個關鍵詞或小標題。
顧準在每個版塊下都要寫他的感受和思考。
我瞬間受到了啟發。
原來不僅僅要寫感受,我還應當把一天遇到的事情進行分類,然后依照不同的分類進行思考。
有了這個想法之后,我發現自己的日記不再是流水賬了。
你必須對一天的經歷進行思考和反思;否則,一個分類底下寫不了幾句話。
一個簡單的形式改變,就會督促自己去主動思考看似平淡的生活,挖掘出過去沒有注意到的環節。
從這時起,我的日記就從流水賬進化成了不同板塊的總結。
— [4] —
自定義最適合自己的日記方式
當從寫反思日記中獲得樂趣后,我就開始關注和日記有關的消息——
這是吸引力法則在起作用。
當時我就看到一本書,叫《晨間日記的奇跡》,是日本人佐藤傳寫的。
這本書中,他提到了用“九宮格”寫日記的方法。
也就是把每天的生活分成9個格子來記錄,每個格子的內容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自定義。
↓↓(如下圖所示)↓↓
我發現,這不是顧準日記的升級版嗎?
于是,我開始嘗試這個方法。
不過,使用了一個多月后,我覺得用小格子的方式太過約束自己反思深度的發揮;但這種格式化日志的方式在很多方面又確實很有效——
于是,我的日記就在九宮格的基礎上進行演變,提前把每天的經歷、感受和思考分成若干個我關注的領域。
比如我會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代替九宮格內容來訓練自己習慣的養成。
再后來,我引入思考問題的臨界知識作為日記的分類領域,提升自己從底層的系統維度思考每天生活的能力。
所以我的反思日記,再次進化了。
這樣,一點一點地,我從寫反思日記中收獲了越來越多的益處。
這時,我開始能做到自覺寫日記。如果哪天如果沒有寫,反而心里很不踏實,感覺沒有反思總結,昨天寶貴的經歷就都浪費掉了。
— [5] —
持續反思帶來的隱形競爭力
回過頭來看這件事情,我覺得堅持記反思日記,有兩點非常重要。
第一,就是最初的假設。
假設,記日記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如果有問題,那就一定在自己身上,是自己的方法不對。
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是我后來的一切嘗試、改進的前提。
如果沒有這個假設,我很可能半途而廢,也就沒有后來的一系列進化了。
第二,寫日記能持續,是因為獲得了正反饋。
人堅持做一件事情,一定是從中受益的。
如果一件事情,只是苦逼,只有痛苦的反饋,那很難堅持下去。
我從最開始單純地記錄事件,到記錄感受和情緒,然后能夠深入思考和反思,再到后面通過反思來鍛煉自己的基礎思考能力。
這一切,都讓我看到自己一點點在進步。
我發現,寫反思日記成為了自己的隱形競爭力。
當我和其他人花了同樣的時間、經歷了同樣的事情時,自己的收獲和成長卻和他人完全不一樣。
我慢慢發現,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于年齡,
甚至不是來自于經驗,
而是來自于對經驗總結、反思和升華的能力。
人的進步和行為的改變,往往源自于反饋。
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為產生了什么影響,你是不會改進的。
反思日記,是一個幫助我們主動對行為影響進行反饋的工具。
我們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去對自己行為的可能影響進行主動管理。
我們往往是遇到一些挫折,或者遇到很大的困難,把自己逼到一定狀況的時候,才會去反思。
而反思日記,是把反思這一個偶發的行為變成了主動的、持續的行為。
過去你對自己進行一次深入反思和思考,可能要兩個月、三個月,甚至半年才有一次。
其實,不是這兩三個月,或者半年之間,我們沒有可以改進的地方,而是這些細節被我們忽視了——這些寶貴的改進空間,在不知不覺中溜走了。
現在,你把反思反饋的頻率強化到每天都發生,實際是在把成長的經驗點一個一個積攢起來。
如果能力增長是一條曲線的話,偶爾反思一下的人增長曲線的斜率很緩的;
每天堅持反思,從生活經歷中不斷改進自己的人,增長曲線的斜率就陡得多。
這便是利用反思構建自己看不見的競爭力的關鍵。
— [問答] —
問:
我有兩個問題:
1、關于寫反思日記這件事,我了解了您的經驗,那么我是可以從更高的起點開始還是也必須經歷像您這樣摸索的過程?
2、如果我在反思中,發現不到自己的問題,而是只能看到別人的問題怎么辦?
答:
第一個問題,關于你會不會跳過這個階段,我不知道。
但是我覺得這個并不重要。
因為,問題的核心不在于你有沒有跳過這個階段,而在于你在寫日記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就試錯改進。
你現在的優勢是:因為了解了我的經歷,可能會更有信心持續改進。
但我的經驗不代表一定適合你。
你肯定還要在這條路上不斷嘗試改進,去探索適合自己的方法。
所以會不會跳過這個階段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開始行動,然后不斷改進。
關于第二個問題。
1、反思的能力本身也是需要反思的。
雖然表面上都是做反思,但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問題反思的深度是不一樣的。
比如,你小學時犯了錯,你的反思和現在你看這個錯,理解的層次是不一樣的。
對反思的能力本身進行反思,也是一個重要的工作。
2、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別人的錯,也可能是自己的錯。
但認定別人的錯對,對于我們自身的成長而言,除了能夠給一點慰藉之外,于事無補。
我的基本假設是:如果有問題,就只是我的錯。
我把我的生活想象成一個需要通關的電腦游戲,我是游戲的玩家。
所有的怪物、困難和關卡,都是完成游戲必須面對的任務。
如果有一關自己沒通過,那就是我的責任,而不是游戲的問題。
生活當中也是一樣。
我們改變不了任何人。
我們唯一能改變的是自己。
但我個人的經驗是,當我們去改變自己的時候,最奇妙的事就會發生——
別人會跟著改變。
這是《第五項修煉》中提到的:
“系統中各要素是互為因果的。”
萬物是相互聯系的,你的改變就會影響到別人的改變。
這種感受非常奇妙。
我經歷過很多次這樣的情況:
表面看,責任很容易直接歸因于外部;但當自己選擇從改變自己入手時,最后結果會讓外部條件也發生改變。
所以關于第二個問題,我的建議是你或許可以采取和我相似的假設。
如果發生了問題,就是自己的錯。
只是我們往往不愿意接受這個假設。
但是,我覺得面對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不是找到誰對誰錯,而是通過這件事情,抓住改變和提升我們自己的契機。
改變我們的假設或者是改變我們的行為,總比一直花時間在別人身上找問題要好得多。
本篇是關于反思的系列連載的最后一篇,文章很長,但是我們一直堅信真正的思考是要通過深度的閱讀得到,輕松地閱讀固然能吸引一些粉絲,但是,無法讓我們的讀者真正思考獲得成長的話,也就失去了我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接下來,我繼續向大家做個廣告~
本文是新書《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的內容,原載于個人公眾號成甲(PKM100)大家想要搶鮮閱讀之后的內容,或者想要與作者直接互動就馬上關注吧(公眾號小編是個萌妹子哦)而如果大家想要閱讀全部內容的話,由脫不花做序,羅振宇、萬維鋼、李笑來、小馬宋、彭小六等聯袂推薦的新書《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已經正式在當當上線了。一本書,告訴你如何將你的知識變為你的資產。戳一戳下面的鏈接,趕快訂購吧~好好學習:個人知識管理精進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