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時,家里的日子過得比較貧寒,吃肉的日子屈指可數。我和弟弟卻是天生的肉食主義者,總是期盼過年過節和家里來客人時可以大塊朵頤,一享美味。
有一天放學回家,我驚喜的發現家中彌漫著一股香味,媽媽像變戲法一樣的端出一盤“肉”,興奮的讓我快吃。我貪婪的聞著肉香,拿筷子夾了一口,吃起來感覺脆脆的,有著肉的肥美,又有一股爽口的清香,我疑惑的問媽媽這是什么好吃的,媽媽笑著告訴我說這是“油渣飯”。
原來媽媽有一個朋友家里是開飯店的,飯店里總是用白肉炒出來的油來炒菜,而白肉經過翻炒就變成了油渣渣,朋友家覺得扔了可惜就收集起來送人了。
心思靈敏的媽媽把油渣在小火上輕輕翻炒,出鍋時撒上一點鹽和胡椒粉,毫不起眼的油渣就變成了香脆可口的油渣鍋巴,既爽口又有滋味,簡直成了我和弟弟的最佳下飯菜,在那段日子里我和弟弟都期盼著早早放學回家享用媽媽的獨家油渣飯。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善于烹飪的媽媽,在那清貧的歲月里,我和弟弟總是面色紅潤、自信滿滿,不會眼巴巴的去羨慕別人家的生活,也不會在別人的富足面前露怯,因為我們擁有最美味的油渣飯。也正是因為這樣充滿愛意的媽媽,讓我和弟弟兩個貪吃的小人兒總是感到生活中滿滿的幸福。
等到上了大學,去了遙遠的南方,寒假回家發現冰天雪地的北方竟然有了一抹真正的新綠。仔細一看,原來是媽媽信手把一個吃剩下的白蘿卜蒂栽在一個盛滿清水的瓷碗里,水的滋養、爐火溫度的呵護,讓這個不起眼的蘿卜蒂竟然在冬天煥發了新的生機,長出一簇新綠的細細的葉子,和粗瓷碗相互印襯,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美的感覺。
我不由的佩服媽媽的匠心獨運和審美情趣,連連稱贊,媽媽卻略帶不好意思的告訴我說,今年爸爸的活計不好,家里收入不多,也就沒置辦下什么東西,想著我要回家過年家里沒什么變化,就想到用這碗蘿卜花迎接我。
媽媽的話讓我心中一震,原來媽媽細膩的愛從不曾因為我的長大和離開而改變,原來她一直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等到過年去二姨家拜年,發現二姨家也有一盆類似的蘿卜花,二姨笑盈盈的告訴我,原來是二姨家的哥哥看見媽媽蘿卜花贊不絕口,二姨回家就也效仿媽媽栽了一碗這樣的蘿卜花,不同的是二姨家不吃白蘿卜,所以用胡蘿卜也種出了這樣的蘿卜花。我開玩笑說媽媽是美的發起者,大家一片哄笑,后半句話只好藏在心里不說,媽媽也是愛的傳遞者啊!
再后來,經歷了畢業、找工作、住城中村的日子,也經歷了許多困窘和失魂落魄。每當晚上下班回到自己租住的小屋子,聞到樓道里飄來的飯菜香味,會覺得自己饑腸轆轆,這一天似乎沒有吃到一頓合口的飯,心情會尤其的低落。
這時我會想起媽媽的油渣飯,想到媽媽在沒有錢的情況下,怎樣竭盡心思的為我們做出一頓噴香的飯,她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流露出凄苦,那我又有什么資格抱怨呢?最起碼我曾吃過那么用心那么好吃的油渣飯啊!
現在我雖然有了穩定的工作,卻經常覺得生活到處是茍且,根本沒有我所喜歡的詩和遠方,尤其是結婚生子后,巨大的工作的壓力,難處的婆媳關系,一個嗷嗷啼哭亂拉亂尿的小嬰兒,都讓我內心煩躁不堪。
直到有一天我的記憶里忽然有了冬天里的那一抹蘿卜花,那終日在一日三餐和柴米油鹽里浸染卻不肯妥協的新綠,內心也終于看到了一抹曙光,于泥淖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絲希望。媽媽可以在困頓的生活里創造美,那么作為女兒的我自然也可以。
油渣飯現在看來,應該屬于油膩的難以下咽了,蘿卜花在媽媽心里也只是她為女兒做的一件小事,時隔多年她應該也早就不記得了,而這些于我卻是最美好的回憶,曾陪我走過艱難歲月,也會一直陪伴我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