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寫過兩篇文章,分析讀書時候的后,工作后的我,為什么總是比別人慢半拍。看了笑來的文章之后,我發現慢半拍可以直接翻譯為:你為什么老是抓不住機會。
舉一個切膚之痛的例子,現在回想起來仍舊有種說不出的難受。
去年二三月份,我還在找工作,六月份就要畢業了。有家紹興的事業單位,打電話要我去面試,市場類工作,要求有英語翻譯能力,工作地點在上海,包括福利月薪約為一萬。很顯然,這對于馬上要畢業的我絕對是個巨大的誘惑。于是滿心歡喜地坐火車從上海去紹興面試,當時還在上海實習。最后面試的結果,我預感不會太好。沒想到,真的沒有下文了。因為,當時考英語口譯的時候,我表現的真的很一般。也許還有其他原因,但這一點絕對是關鍵。
笑來說過,那些英語口語流利的人拿到的工資,是英語口語差的人的兩倍!當然這肯定不是一個絕對的數值,但我遠在北京的同學,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她現在的工資就是我的兩倍。
為什么我總是抓不住機會?
很多人終生都在抱怨“沒有機會”,可事實卻總是充滿了諷刺意味:
事實上,總是有足夠多的“大機會”就那么“活生生地近在眼前”,只不過,所謂的“錯過”,最終只不過是大多數人對此“視而不見”而已……
我看到了機會,后來也沒有努力把英語補起來,看到就相當于沒有看到一樣。睜眼瞎。
什么樣的機會是屬于你的?看到了的機會不是你的,你沒抓住的機會不是你的,只有真正行動起來,并把握了機會才是你的。
區分一個人是否會把握機會,看他有沒有為抓住機會而行動,有沒有為獲得機會而努力準備。
徐1一舉的例子非常好。足球場上平均每位球員,90分鐘比賽中,身體接觸球的時間累計只有3分鐘,多數時間,就是在跑。如果機會來了,梅西和別人的區別就是他把握機會的概率太高了。——你在沒有球權的87分鐘里做的事,決定了你的價值。梅西不止是在跑,他還在思考在創造。
在平時做的一些事情,決定了關鍵時刻你的價值有多大。也就是決定了你是否能把握得住機會。羅胖說:你使用時間的方式,就是你塑造自己的方式。如果以往沒有為把握機會做過什么,現在開始還不晚。還記得笑來老師的時間復利的公式嗎?持續做,價值會越來越大。
一個人的分析能力,最終決定了他能擁有多少財富。尤其在這種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能否抓住主要信息,看清事件背后的真正邏輯,是一個人能否抓住機會的重要標準之一。
不僅要行動,還要思考為什么,怎么樣,怎樣與時俱進。比如,我們研究生導師一直要求我們學會寫作,當然他是為了我們工作著想。笑來老師也一直非常推崇寫作,羅胖也是,我當然不會再讓自己失掉這個絕佳的機會。一度懶得思考,連生活都變了味。寫作,讓我找到超我。那么,我為什么不把這個行動復制到英語上面來呢?#倒數day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