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上海,又一次淪陷在煙雨迷蒙的黃梅時節(jié)。
陽光變成了奢望,空氣里浸透的都是潮濕和悶熱,讓每個人毛孔里都蘊藏著無處可逃的一絲煩躁。
我從骨子里不喜歡南方這樣的季節(jié),卻又對梅雨的日子殘留著些許難忘的記憶。
N年前,也是在6月底,一家人決定暑期出游去西藏。臨行的前兩周,孩子學(xué)校的老師發(fā)給每個小朋友們一份菌類的種子,說只要環(huán)境適宜,不出三五天定會長出菌類來。
孩子很好奇,也很認(rèn)真的依照老師囑咐,將種子滿心歡喜種在配套的盆里,小心翼翼的澆水后還用新買的毛巾浸濕后,一圈圈仔細(xì)包好,說是要讓它暖和些,好早些發(fā)芽破土。
每一個清晨和黃昏,即使在灰沉沉的梅雨天氣里,一想到還有一件值得期盼和驚喜的事情可以做,我和孩子都會滿心期待的跑到陽臺,去看那個被五花大綁的家伙。然而,靜悄悄的,它沒有絲毫改變,心也漸漸涼下來了。
直到有一天,孩子放學(xué)后,十分失落又郁悶的跟我說,班級其他同學(xué)種的都長出大蘑菇了,還全家燒湯了呢!為啥我們種的連個蘑菇腿都沒看到呢?
看著孩子失望的大眼睛,我自己琢磨后耐心跟她一起分析起來:
1、如果別人種的能長出蘑菇來,那說明種子沒問題哈;
2、梅雨季節(jié)本來就潮濕、悶熱,菌菇即使沒有毛巾的防護,在現(xiàn)有的生長環(huán)境因素里,水分、溫度都已達(dá)到適宜的條件了,那我們讓它層層束縛是不是就顯得多余了?
3、生命不能沒有氧氣和光照,我們可以嘗試著將配套的花盆頂部戳個小洞,是不是讓它也有呼吸的空間更好些呢?
孩子聽后頓時信心又來了,心心念叨著“蘑菇,蘑菇快長出來”,可是悲劇的是,直到旅游出行前,都沒有看到驚喜和意外,我們幾乎差一點一時沖動把這一坨土疙瘩丟棄了。
隨后,是逃離上海黃梅雨季的出行,很快,種蘑菇的事就拋到九霄云外了。
十天后,家里發(fā)生了一件讓我們哭笑不得的驚喜。
蘑菇真的,真的長出來啦!
好大的一朵,灰色光滑的傘蓋幾乎覆蓋了整個盆,它硬是用盡全身力氣從之前戳過的小洞里奮力擠出來,纖細(xì)的腰身被死死的卡在縫隙里,似乎在吶喊:“我要長大,長大,大,大。。。。。”
從形狀看,它屬于平菇類,其貌不揚,卻又精神可嘉。我和孩子如獲至寶,又不得不欽佩黃梅雨季的弄巧成拙,反而成就了一個生命的誕生。那些我們曾經(jīng)的付出、期盼還有失落,都是為了這一刻的驚喜做的最好鋪墊和醞釀。
它是那一年黃梅季節(jié)里,讓我和孩子都感到甜蜜芳香的記憶。
一顆種子,只要具備生命成長必需的條件,落地、扎根、成長就變成了它骨子里的使命。很多時候,多一點時間,多一點耐心我們才能看到更多的驚喜。
就如每一個孩子,都與生俱來會渴望自由、健康和成長,都會尋求自我存在的價值和認(rèn)同感,都希望自己是父母和家人眼里那個了不起的孩子。只是個體先天的差異、后天環(huán)境、條件等各個因素的千差萬別,才在每個孩子間產(chǎn)生了很多差異和不同。
身為父母,每一個孩子就如種在自己家里的蘑菇,期待著破土而出的驚喜,又要意識到成長等待的煎熬和漫長,那些曾經(jīng)以愛的名義給與的保護和束縛,或許真的是多慮了。給孩子一個自己由內(nèi)而外、積攢力量的時間和空間去自由發(fā)揮吧!
即使晚點,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