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女那伽
我喜歡看書,這個習慣還得益于我媽。雖然記不清的東西太多,但有一個場景還是記得的,那就是我媽陪我讀的第一本名著——《聊齋志異》。是我上小學的時候,而且,讀的還是原文,沒有翻譯,也不是現在書店里賣的那種白話版、縮寫版。
說一本不太合適,事實上,是一篇。那篇后來入選中學課本的《嶗山道士》。當然,那個時候,只是覺得這個故事特別有意思,就像有次我跟兒子一起讀《板橋三娘子》一樣,對故事和我媽陪我讀書這件事,比故事中的道理什么的,更為敏感。
《聊齋志異》屬于志怪類的書。還有一本經常與它擺在一起比較的書,是清代大才子紀曉嵐寫的《閱微草堂筆記》,風格不同,類似的是里面的故事類型,多寫的是神鬼精怪。前者偏向于諷刺,后者偏向于教化,多少有點枯燥。不過,比起那些古代的“正經”書,《大學》《中庸》什么的,應該是有趣得多。就像我們現在看網絡小說,一般比課本吸引人。
不知道是不是受此影響,我最喜歡的小說,就是懸疑驚悚類的。
這個分類,是一些書站常用分類。其實里面包括的有幾種:鬼怪故事(比如:冤鬼路系列)、探險故事(比如:藏地密碼系列)、盜墓類(這類其實可以歸入探險類里面,不過因為比較熱門,所以單獨列出來)、推理類(比如:東野圭吳的小說)、犯罪類(比如:十宗罪)。這一大類里的小說,幾乎所有類型我都非常喜歡,見一本收一本。不過,這類小說,有個特點,就是好看不好看,只需要讀個幾章就可以決定是否繼續下去了。
下一類,名著經典。這類書,最早也是從小學就開始了。比如,經典童話故事,世界名著。這類作品的特點就是:作者通常都已經作古,作品流傳很久。《百年孤獨》除外,我一直都不知道作者居然還跟我活在同一個時空。
世界名著也有各種分類,不過,我讀的都是小說,其它類型的看得非常少。有過為了裝X看過的哲學書,可是完全不記得內容,連書名都忘記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叫克爾凱郭爾的哲學家,據說此人是尼采的弟子。我已經不記得自己讀的那本書叫什么名字,內容更是忘得一干二凈,只記得作者的名字。因為讀那本書純屬為了提升逼格,結果生生把自己變成了掃描儀。
世界名著中,我讀的大多是外國文學名著。從中學開始,讀大小仲馬、陀斯妥夫斯基、雨果、屠格涅夫、契訶夫……一本一本,就像吸血鬼見到活人一般興奮急切。
第三個分類,就是各種網絡小說。以往看的不多,是最近幾年來才開始讀的作品。那些大神級的作品,都沒怎么看過。不過,貌似那些改編成電視劇的小說,都看過了。確實不錯,比起名著,顯然是親近得多,閱讀快感也很強烈。比如:時下流行的《花千骨》,看書的時候,被虐得淚眼汪汪,情緒上下起伏。不過,網絡小說的類型化比上面說的幾種更為顯著,某一類小說,讀上幾本,就會覺得膩歪。大同小異的東西,大多數文筆又差強人意,所以當個消遣還可以。正經讀物,卻未必能看得進去。
第四個,也是當前流行的各種正能量故事集或者散文集。其實中學畢業后,就再沒看過散文了。現在開始看,還是因為身邊的人讀的比較多。我比較喜歡各種有趣的故事集,大多是短篇,利用碎片化時間,很快就能讀完一本。不過,對讀慣了長篇小說的我來說,這些書看的不夠過癮。
第五類,青春小說。中學時讀過一些,后來讀的多是網上找來的。青春純愛,也是當做讀大部頭書之后的休閑。
第六,社科類。其實我現在也不是很清楚社科類是怎么個分類。大體是一些知識類型的書,但又比純學術的專著有趣。比如今年讀過的《男人的大腦很那個》,還有一本外國人寫的《透視謊言》,都是相當有知識含量的書。社科類的書里面,我覺得垃圾書還是很多的。比如,曾翻過一本《藏心術》,這是一整套,里面的內容陳舊不堪,各種渠道的東西拼湊而成。類似于將朋友圈中那些“養生不可不知的十個秘密”等等類型文的集合,這么爛的一套書,居然五六冊,看了我都覺得浪費紙張油墨。
最后,學術專著。不是裝X,為了考研,還真就讀了一點點。當然,就我這么懶的人來說,讀這么一點簡直要命。不過,專著如果能讀進去,最大的好處就是啟發思維,急劇增長知識量。所以,如果特別想充實自己,讀點專著用處還是很大的。如果專著能像小說那么有趣就更好了,對于學霸們來說,也許專著就是我們眼中的小說。
最后的最后,忽然想起那個據說兩年讀完1000本書的北大才子。今天在豆瓣上看到他寫的日志,講述他的那么多書是怎么讀完的。因為日志中附了書目鏈接,所以我把這篇日志作為“薦書”都列存了下來。
有人質疑,兩年1000本書不太可能。其實我覺得,真的不一定讀不完。我讀書不算快,一年最多一百多本,但放在那些不愛讀書的人眼里,簡直是天文數字。他們會覺得:怎么可能?
喜歡讀,就會越讀越多,而且,這個數量還真不是刻意為之。看到一本好書,喜愛的書,唯一的想法就是:我艸,這么好的書,怎么現在才看到,這些年我TMD都看了些什么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