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午和一家環保設備公司的老總一起吃飯。
這位老總想把自己的設備出口到中國,正在給設備申請專利,所以有很多專業資料需要翻譯成中文。按理說,他是我客戶,我應該請他才是;但這老總執意要請我,他的理由是,這次的文件特別重要,請我一定要幫他嚴格把關。
吃飯間,他忽然跟我說“現在科技這么發達,學不學外語都一樣。手機上有的是APP啊,只要點一點,都能給你翻譯出來。”邊說邊拿出手機給我看。
“你看,這個韓中翻譯APP,我只要說一句韓語,它就給我翻譯成中文。上次我去中國出差,酒店結賬什么的,都靠它。以后出差只要帶著手機就行了,根本就不用帶翻譯。”
本想反駁,但畢竟是上帝啊,上帝說的話,就暫且都聽著。沒想到,見我不說話,這位老總好像覺得自己的意見沒有受到肯定,還特意又問了句“你說,我說的對不對”。
看著他滿是期待的臉,我非常肯定地說“對,您這款APP真不錯。”隨后,我委婉地說“那您看,這次的翻譯是不是也可以用APP代替呢?”
“那怎么行呢”老總趕忙擺手,“這么重要的資料怎么能用APP呢?當然要請專業的翻譯來做了。那個APP只是用來應應急,重要的東西怎么能交給它呢?”
看來,就算說喜歡APP翻譯,也只是將簡單的事情交給它做而已。碰到難的,要求高的,還是要找專業翻譯。
2.
最近人工智能技術火得不要不要的,貌似以后什么事都交給機器就好了。特別是翻譯,有人甚至說二十年以內翻譯這個崗位將會消失。果真如此嗎?
我的觀點是: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的只是難度低或者要求等級低的翻譯,但對于難度高的或者重要等級高的翻譯任務,人工智能永遠不可能勝任。就像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作可被機器人取代,但需要決策的工作崗位卻不可能交由機器人做。在一項翻譯任務中,人工智能等技術只是輔助工具,主要大梁還得由翻譯人員來挑。
比如有時我們想快速了解一篇英文論文的意思,可能會直接用翻譯器翻譯一下,了解一個大概。但如果要將其變成中文,發表在中文期刊上,肯定需要專業翻譯來字句斟酌。
再比如一個設備使用說明中,設備的備件名稱翻譯就可交給機器,但詳細的機器性能和原理部分,就要由翻譯人員來做了。
有人可能說,筆譯要求高,需要譯員翻譯;但口譯可以用翻譯機啊,現在的翻譯機可牛了,只要你對著它說一句話,它就能出口成章地立刻翻譯出來。不錯,我承認技術牛,但我問你,你覺得國家首腦會談會用翻譯機來替代翻譯嗎?如果你覺得這種場合少之又少,那不妨舉一個更普遍的例子,你覺得兩家公司在談一個重要的合同時,會用一個翻譯機代替翻譯嗎?
翻譯機能做的,只是將簡單的類似“你吃飯了嗎?”之類的句子翻譯出來,如果是辦理酒店入住,肯定綽綽有余。但如果是重要場合,一個字錯誤就能關系到巨額經濟損失,或者造成嚴重的政治影響,只要不是大腦秀逗,肯定不會請翻譯機擔當翻譯。
另外從翻譯機的原理來看,電腦工程師先把之前積累的翻譯大數據輸入系統,機器在識別人的聲音后,在大數據中找出對應的句子,然后發聲。而口譯,每一次都有新內容:新產品,新技術,新理念等等,在翻譯機的數據庫里根本不存在,所以機器也就無法識別人的聲音,找不出對應的句子,根本沒法完成翻譯。
3.
不過,我說翻譯不會被人工智能代替,決不意味著翻譯從此可以高枕無憂。相反,要比以前更努力。
首先,了解人工智能可以做哪些工作,借助人工智能的幫忙,提高翻譯效率和準確度。
其次,找準自己的優勢領域,爭取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翻譯可以涉及生物、化學、物理、法律等各種領域。找一個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做到絕對的無人可代替。
人工智能,終究是輔助工具,不可能搶走翻譯的飯碗。搶走我們飯碗的,終究只是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