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修,不是明多少理,坐多少坐,行多少腳。而是真正認識自己,於六根不放逸,這才是正修行。如今空談者多,看似明白很多,其實受六根之賊戲弄不在少數,悉皆可憐受報。所以要從自身修其,把佛法運用到自身覺照中,從而改變自己,消除習性才是一個合格修行人。沒有必要耗費自己精力空談知見,習性不改,終是徒勞的。
人這一輩,最難以改變的不是個性,也不是習性,而是不能讓自己的六根堪能安于寂靜。所以,一個人要想改變自己為什么這么難?其實歸根結底不知道從六入起修,所以很難改變自己。你怎么改變自己?仍然不離六根。換句話說是你拿著你的六根去改變你,這是何等的愚蠢。所以,想要活的自在活的屬于自己真實的就必須調伏六根勿令放逸,這才是人生最值得去做更值得,也是最值得自豪和無悔的一件事。
有些人為什么那么狂妄?因為六入不能降服,我見必然呈現,所以很是狂妄。賣弄知見愚癡傳播。卻不知道這是生死業。為什么?不離意識生死想,趨于惡道之我見,故而造業無量。
請問師父!行住坐臥如何用心才是修行?
行時,眼清透;住時,意安然;坐時,身安止;臥時,心清明,是名行住坐臥正修心。如何用心?答:莫要住造即是用心。住造者,妄想心亦。行住坐臥不離心行。堪能安于心境莫其攀緣即是修心。於境能透得過即是修行。何為境?六根是境,如何透?眼見熱,意安止。意不動,不生愛取,無有愛去,則觸不生,即是透得過。其余五根也是一樣。
不用心不修行。為什么不用心不修行?答:為止妄想故,不起做作意。一切疑惑,不離妄想,是故不用心不修行。
什么是神識?
神識也叫意生身,也叫如來,也叫佛,也叫菩提,也叫無所住,也叫無所不住,也叫無所不明,也叫無礙,也叫不二。
祈請師父開示金剛三昧經上說:無生之心,不取不舍,住于不心,住于不法。這句是有所住還是無所住心?這句和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同義嗎?
無生心,指的是妄想心滅。妄想心滅,有何可住?既然不住,則不應有不住,是名真住。住於無心。譬喻餓時吃飯,吃飽不餓,則住於不餓。
應無所住,指的是六根堪能寂靜。寂靜之根,應無所起落。無有起落即是正住。正住即是無所住心。
為什么說吃飽住於不餓?因為吃飽不復再飽,如來悲心,故讓眾生住於無心,免得擾亂再起妄想。
如來說法,是大悲心,應眾生心,故而說法,實際上不說。不說不是不說,所以為方便說法,法無方便。可惜,一切外道當真說法,墮於法執,妄想成佛。
頂禮鼎然師父!恭請師父慈悲開示!如何在生活中覺知六根堪能寂靜?末學合十敬上
眼,是無常。無常是苦。如來所說眼無常色無常,并非要說眼色無常,而是讓眾生熄滅心妄,故而說眼無常色無常。一切外道不解如來真實說,以為眼無常色無常一切無常,是為愚癡。
六根即是生活,離根無有別活。降服六根即是安于生活。世間無聞凡夫不知何謂生活,妄想要說外色是生活,卻不知六根是生活。若六根放逸,一切色即是放逸。放逸是根,非外色。然六根不能調伏必將放逸,所以鼎然要說在外一切色放逸。
師父 您說的這些 我們怎樣才能融會貫通。
有機緣親自來鼎然身邊修學。
請師父開示一下“色塵”和“法塵”是何義,塵為不定、飄落客塵嗎?是否佛陀還是在告誡我們不可執著于色、法呢?而色塵和法塵是否都是不實妄想所生呢?
色塵,為無常相:法塵為心識相。塵為搖動,指向妄想不滅。倘若色塵與法塵是不實妄想所生,此言說本身即是法塵所生。
色塵不可得,法塵不可得,何故?色無常不實,法因緣不真,故不可得。不得即不取,不取即無妄。
師父,理可頓悟,乘悟并消,消的就是這個妄想吧?
消的是寂靜不取,不是消妄想。妄想若能消,真是妄想啦。倘若你真明白即是消,不是要消哪個。消防隊滅火,是火滅了,才是消防。
師父什么是真明白?
什么是真明白?答:掉進金窩里的瞎子。
頂禮師父!請師父對我們初學佛的弟子們開示開示吧!初學佛應該從哪里入手啊!弟子合十敬上!
初學者,是假名。在這個世間,有初學者么?人人本真本智本慧本自在。倘若非要讓初學者如何學佛怎樣入手?恐怕應當從六入下手。
不修六入修行無意,六入不調,生死難出,六根不放逸,一切如來心。
師父安那般納、和金剛止觀,都是在修六入嗎?讓六根歸于寂靜嗎?
有人問:六根既然是無常就應該是假的,假的怎么修?鼎然答:既然說六根是假的,假的怎么修?請問:你的嘴是六根一部分,假不假?若假,說出來的會真么?所以更需要修六根。六入很廣,不僅僅是六入,六入即是如來藏哦。為什么說六入是如來藏?答:眼入,眼色入,眼識入,眼識界入,眼觸入,眼識觸入,眼受入,眼識受入,眼愛入,眼識愛入,眼取入,眼識取入……僅僅眼就有無量順,況其他根,所以說六入是如來藏。不要淺顯看待六入,六入涵攝一切義,我教你們的六入,僅僅是滄海一粟。
我不見性,因為“我”不見故我不見我即是性,何須見性的癡。
我不成佛,因為“我”不成佛,故我不成我即是我佛。
大家參參
無我
你想成佛么?請問:你拿什么成佛?搞清楚這個,何須成佛!無我即是有我,何故?若真無我,會要說無我的刻刻么?
我們都拿著貪嗔癡在成佛。
師父曾說過,最想成佛的便是魔。
貪嗔癡沒錯,為什么說沒錯?因為不觸,即不貪。貪因觸有,有因愛取,所以才有生老病死。
師父,這個觸藏的很深,我們找不到。
如來之心有貪嗔癡么?若沒,不是如來,是心。若有,即是如來心,非如來。若有若無,不成如來心。若非有非無,不成如來之心反成如來相。
觸,可以找到的,想不想找?
想
想,即是觸,合和間的發生即是觸。
師父,若想是觸,那這個意的功能便是觸嗎?
因觸有貪,若不觸,哪來的貪?意不是觸,對意產生獲取的心即是觸。譬如:眼睛看見外色一合和即是觸,這個剎那發生關系狀態即是真正的觸哦。不在三昧處,就很難發現觸的實相。要在定中捕捉觸哦。憑借意識揣摩觸,那是受。觸的發生會緣生受的合和即是六處六受就想六思就愛。
師父 教教我們怎樣入三昧。
如何進入三昧?必先證得六入寂靜。
師父眼睛鎖定某樣東西的時候已經是“取”了是不是?
眼睛鎖定的同時就是取,并非鎖定后就是取,而是受。
師父,那意生身,楞伽經中所言:比如意去,石壁無礙。這個意生身者是否也是觸?還是因觸有所想、所思?
取的產生必須有愛的緣起,愛的產生必須有受的緣起,受的產生必須有觸的緣起,而觸不離名色緣生六入哦,意生身即是神識,換句話說,意生身正是無所不同無所不明無有掛礙的如來藏心。意有障,即是心妄。身指向五蘊,有漏業。生即是寂靜無取。
是我就奇怪一眼見那么多東西為什么只注意某個。
眼睛在沒有鎖定一個物質時不代表沒有見的狀態。然而,即便眼睛不去鎖定某些物質不代表眼睛BT攝入它們的影像。修好你們各自的六根,你們就是如來,如來寂靜無妄。無妄,不是沒有妄想,而是能轉生妄想為真如。我不舍妄想,若我舍妄想即是妄想。
師父,無見所見即是照破五蘊皆空嗎?
五蘊若能照破,乃是天然外道。五蘊不實,不實何須照破?轉妄想,指的是不受生死識而能轉識作用,無有掛礙即是照破,非照破什么。
師父慈悲,頂禮師父,請問師父轉妄想是不是就是止觀?
何為止?不取;何謂觀?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