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這個標題,腦袋里回響著熟悉的《童年》的曲調。童年,這段充滿快樂無憂無慮的時光,讓人有點羨慕。
劇情簡介:出生在中上等階級的楊小英,是一個熱情開朗的女孩。不同于鄰里的妞兒,她不用做家務,不用被挨揍,入學堂前都在左鄰右舍地玩耍。這一旁的鄰居是個被大家視作瘋子的思康三姨。孩子從來不顧忌什么,英子跟三姨聊天說笑,保守秘密,也幫她找到丟失的小安子。除了這些之外,她還遇到一位為愛犯傻的哥哥。偷盜換錢,卻一心為弟弟舍棄任何的哥哥。
故事情節的主幕放在一個八歲的大小姐身上,卻把她那獨特,童年的美好勾畫得惟妙惟肖。劇幕開始時,她模仿門外咀嚼的駱駝樣子,卻意外地童言童語想象出駝鈴的目的。孩子都是純真的,駝鈴不是為了嚇走狼群,而是在漫漫長路中奏歌尋趣呢。這時的畫面突然打到一個面露癡情,傻傻呆望的豆蔻女子身上。她招呼英子過去,帶著一臉的堆笑,英子這樣的孩子哪來的懼怕,穩穩地走過去,盡管最后被奶媽無情地帶走。
可是,孩子的好奇,女孩的心思,都彰顯得太明顯。越是不能做我越會去嘗試,初生牛犢不畏虎;越是大人遮遮掩掩地說出的話,我越是心知肚明。幫妞兒推開撩撥的大人,聽三嬸講故事涂指甲油,這都是那年我們自己小的時候為之心曠神怡的作為呀。
英子是非明確,她樂于助人,不用眼閱人,即使遇到她可能已經明白意識到的事,她依然猶存哥哥參加弟弟畢業典禮的自豪記憶。“我分不清天和海,也分不清好人和壞人。” 英子,你騙人,他問你我是壞人嗎?你搖頭,你知道他也是情非得已。他問你我是好人嗎?你搖頭,你知道舉報被抓以后看到的游行砍頭。當兩種衡量標準被置于心中,你選擇的依然是沉默不語。
也許最后仍然被抓的哥哥帶著責備和怨恨看的那一眼讓英子躲起來,但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我覺得英子沒錯的,你做得很好。
英子的最后一幕留給了家人。英子的生活簡單,有一個弟弟,劇幕結束時還是個說余媽不走的孩童。英子給弟弟潑掉藥罐的殘渣,儼然已經成了大人的小幫手。弟弟太小,手足之情描述不多。接著是奶媽,這位從兒子一出生就離開家謀生的母親最后才得知兒子死掉女兒被賣的事實。拒絕歸家,忠誠陪伴主人家兩孩子直到劇幕拉下。還有就是父母,英子爸最后得了容易傳染的肝病,她背著母親的交代叮囑,偷偷跑去醫院,給爸爸看成績單,說自己一學期都沒曠課的喜績。家庭中的英子像極了幼年時的自己,可是越長大似乎就越難堅持這些現在看起來格外珍惜的特點。
這部電影進展平穩,沒有大起大落的跌宕起伏,讓人內心平穩安定。真正給自己帶來莫大沖波的是童年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