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英孚好一點,還是新東方泡泡英語好一點?”昨天我小姨打電話問我
“這兩個都可以,看嵐嵐喜歡哪種風格,看看課堂氛圍吧”
“那你去陪我聽節課吧!”
妹妹嵐嵐是小姨的第二個小女兒,用重慶話來說是典型的 “幺兒”,是我們都寵愛著的小“幺妹”。今年十二月滿四歲,卻已經學了語言、舞蹈、輪滑,接下來就要開始學英語了。
這并不稀奇,據小姨說嵐嵐幼兒園班里的許多同學都這樣學,不跟著學就好像缺胳膊少腿似的。
前天寫了一篇關于孩子共情的文章,正在培訓班的小Y看到了說,現在對孩子最大的共情應該是:不要送我去培訓班,不要補課!你寫篇這樣的吧。我愣了一下,額,我真不能這樣寫,因為這不是我的真實想法。
我從事培訓行業將近九年(一寫出來自己都嚇一跳),見過許多學生,整個周末可能全泡在培訓班,他們周五從學校放學回家做作業,可能周六上午學樂器等興趣班,下午學英語數學,周日上午學語文或理綜,下午返校了,學校周日晩上可能學校還會安排著一輪小周考。當然隨著升學季臨近,這個可能還會彈性安排,畢竟時間是海棉,擠一擠就是有的。
看到這,小Y可能想打我了(哈哈哈)
那么有人問我,你會讓你的孩子去培訓班嗎?是的,在不遠的未來,我肯定會送我的孩子去培訓班。
我為什么會這么想,家長為什么會這么安排?其實我們可以分析下這么做的動機和目的。
第一是為孩子補習學科知識,當然這里還會分為培優和補差兩個方面。所以各大培訓機構的語數外綜合課程就不勝枚舉了,區別在于一對一、小班課和大班課。
第二是為孩子訓練方法技能,例如速算,速記,邏輯思維、觀察力等。特別是追《最強大腦》的家長,癡迷于微觀辨水、一眼辨山、三維空間挪移等。我們看節目全是驚嘆膜拜不可思議,腦王們看了是不屑小兒科躍躍欲試。旁邊還有專業人士各種解說,關鍵是他告訴大家這些也是可以從小培養訓練的。所以,我做不了腦王,但我可以做腦王他爸媽!
第三是培養特長技能,例如樂器、歌唱、畫畫、舞蹈等。這個學習心理有兩句話可以概括: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當我們有物質的豐盈后,怎能不加點藝術的填充?更何況現在還有藝考這一說,其中妙處,只可意會 不可言傳。
第四是學習游戲技能,例如機器人、樂高、積木、嬰幼兒早教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這句話被諸多學霸狀元當作堵住悠悠之口的利器。育兒專家也會說讓孩子從游戲中學習,寓教于游戲。這樣的課程理念就是通過合理的游戲設計,將語言、幾何、團隊協作、邏輯思維、空間思維等潤物細無聲般的滲透在游戲中,讓孩子在玩中學,同時又有濃厚的興趣與積極性。
也許有的人會說,我們這代有的父母只有初高中文憑甚至文盲,從小也沒有學這學那不也考了大學、研究生甚至博士么。那么我說山頂洞人住在洞穴冬暖夏涼似乎也挺好,現在為什么人們要住高樓大廈呢?
三歲前的孩子,家庭就是他們的學校,親人熟悉的人是他們學習模仿的對象,所以一般家里父母擅長什么,孩子相對會熟悉什么。
但是這些是有短板的,就像一個木桶不平整的邊緣,有的高,有的低甚至有的沒有,水就會流出來。父母不是全能的,有強勢領域就有弱勢領域。但哪一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比自己優秀呢?
就拿我家來說,我和桃子她爸剛好互補的,一個學文的,一個學理科的,但我們唱歌都跑調,畫畫都手抖,英語口語聽起來耳朵都疼。
就因為這樣,有時會遺憾,偶爾看見朋友圈里曬的手繪圖稿,也不必高大上的什么設計稿了,只是看上去可愛的日常記事手繪圖,立刻就不明覺厲!要是自己能畫出來給文章配圖就酷了。
有了孩子后就會想到,讓孩子學畫畫吧?或者她更喜歡樂器?也許舞蹈更能讓女孩有優美的體態,寫一手好字很重要,書法也是得練的。
這樣一說就會被扣上“扼殺孩子童年”、“把自己的夢想加在孩子頭上”、“拔苗助長”等罪名。
即使如此,卻還會一往無前。
因為想盡善盡美,不想讓孩子有自己的遺憾,這一想,就想得有點多。
我們明白這個世界光怪陸離,既是最糟糕的時代,又是最好的時代,誰又能預測到未來是什么樣的呢?
我們想要做的,只是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選擇,就算不能給工作帶來便宜,也能給生活增添一些小情趣,更希望她的才華能承載起她自己的夢想,讓她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