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來都來了”,所以“將錯就錯“?
——轉自老路《用得上的商學課》
假設你是一個普通的剛畢業不久的打工仔,收到不高,每月2000元就是你全部的零花錢,你此刻在一個公交站,要去一個地方辦事,這件事重要但不緊急。你坐公交車去2元,打車去58元。假設沒有其他的交通工具可供選擇,走也走不到,你打車走嗎?
此刻一定有一些土豪和富婆打車走了,但是估計絕大多數伙伴,會選擇等公交。十分鐘過去了,公交車沒有來,你打車走嗎?
估計絕大部分伙伴還在等,20分鐘過去了,公交車沒有來,你打車走嗎?
估計至少一半的伙伴還在公交站,40分鐘過去了,公交車還沒來,你打車走嗎?
我估計,現在有一些伙伴極度動搖,雖然還沒有打車,但是內心已經很崩潰了。1個小時過去了,公交車還沒來,你打車走嗎?
我想問問,你還記得剛開始有一些土豪和富婆,雖然花了58元,但是一分鐘沒等,你們不但等了1個小時,58元錢一分沒少,鬧心嗎?而且,大家有沒有發現,你的內心剛剛非常折磨,你等的越久,越舍不得就此放棄,心想,為什么剛開始我沒直接打車呢,現在等都等了這么久了,再打車,我這賠了夫人又折兵啊。
人并不總是理性的,在做決策時總會被已經發生在過去的成本所影響,經濟學上將這種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投入,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對大部分人來說,有一個四字魔咒永遠繞不開,那就是“來都來了”。只要你“來都來了”,你就會買不算便宜的門票,沖破人山人海,逛遍沒看頭的景點;只要你“來都來了”,你就會強迫自己吃掉盤子里那難以下咽的飯菜;只要你“來都來了”,你就會說服自己堅持看完讓人昏昏欲睡的電影。
經濟學并不能告訴我們,已經等了一個小時候以后,是不是繼續等下去。它告訴我們,在這個時間點做決策,無論如何,這一個小時已經沉沒了,請完全不要考慮這個沉沒掉的成本。你是否繼續等下去,只取決于這個時間點,你認為公交車還要多長時間能來。
面對沉沒成本,我們可以學會:第一、敢于“半途而廢”,該放棄的時候,要懂得放棄;第二、讓人“欲罷不能”,故意制造用戶的沉沒成本;第三、創造“覆水難收”,如果你確定要翻過一面墻,先把帽子扔過去。
「沉沒成本」是業已發生的無法收回的成本,它是過去的成本,不要讓過去或現在的任何事情,成為未來選擇的束縛。
那么你在過往的經歷中,有沒因為「沉沒成本」,而顧慮重重,鬧心和糾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