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游慧怡
許多雞湯都這樣教導我們:不要自我設限,要發揮自己的潛能,活出最好的自己。然而,許多人都活在對自己的種種定義和限制中,沒有活出應有的高度,也沒有發揮出自身的真正的潛能。那么,一個不自我設限的人應該是怎么樣的呢?
我認為,一個不設限的人,就是一個能打破各種限定,相信“我能行”的人。他們不活在常規的“標簽”中,在能力拓展中不受固有觀念限制;在工作生活中不受地域限制;在與人交往中不受身份限制……
一、在能力拓展中,不受固有觀念限制
人的一生都在成長,潛力也是無限的,只要經過鍛煉,自身的能力是有可能被發掘或提升的。倘若我們總是用過去的自己來判斷將來的自己,或把自己歸于某一個類別中給自己一個“平均”的標簽,那么我們就有可能活在停滯的、世俗的自我定義中,從而錯過了自身成長的可能性。
“我是這樣的人,我只能做這樣的事。”這是給自己設限的最好的方式。
“我都是成人了,學鋼琴很難吧?”“我的動作協調能力很差,一定學不會開車吧?”“這個軟件這么復雜,我要學到80歲吧?”“我從來沒有做過銷售,肯定做不好吧?”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每一個不能突破自己的人,都會出于自我保護而讓自己活在安逸區中。而事實上,我們并非“只能如此”。當我們踏出新的一步,我們就會發現:哇,原來我們“還能如此”。
我曾經是一個喜歡自我設限的人,當我已經140斤的時候,我給自己貼上了“胖子”的標簽,認為自己不可能瘦下來了,于是買了XXL碼的衣服和褲子,扔掉了大部分中號、小號的衣服,打算做一輩子的胖子,每天吃吃喝喝毫不節制。但是后來,我看到了一本減肥的自傳,作者從200多斤減到90斤。“榜樣都可以,我為什么不行呢?我一定要變瘦,只要方法得當,就能實現。”通過這個思維上的突破,再加上飲食和運動上的努力,我居然減到了九十多斤。“哇,棒極了,我還能這么瘦!”
《人生不設限》一書的作者力克·胡哲,更是一個不自我設限的例子。他是一個生下來就沒有四肢的人,但他相信自身的潛力,不斷嘗試各種各樣的活動——溜滑板、沖浪、打高爾夫球、世界各地旅行,四處演講……做了許多連正常人都難以做到的事。他說:“你要繼續努力、繼續成長、繼續付出你能付出的一切,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在最后回首人生時說:我已經盡全力了。”他沒有受四肢殘缺的標簽影響,在能力拓展中沒有固有觀念或世俗觀念的限制,不斷地成長,活出了真正精彩的自己,也鼓勵了上百萬人。
二、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受地域限制
參加書友會活動的時候,發現有一位朋友總是從二三十公里外趕到現場,活動結束后又回到二三十公里外的家里。
“你不累嗎?”不少人這樣問他。
他說,雖然遠了點,但是也不算太遠,“只要值得,又怎么會怕遠呢?”打聽之下,他不僅樂于參加跨區的書友會,還喜歡去另一個鄰近的城市去看各種表演,認識各種行家。不怕路途的遙遠,不受地域的限制,讓他擁有了自己想擁有的人脈與見識。
還有一位朋友,將行動的半徑拓至更寬。每個周末,他都會離開所在的城市,坐飛機、高鐵去其他城市學習、講課或旅行,極大地豐富了人生。兩三千公里的路途,他還沒翻完一本書就到了。
后來,原來在北方工作的他,在南方的一個城市得到一個更好的工作機會,于是過來了。“有許多人在選擇工作地點時,都會選擇離家近的,甚至五公里都嫌遠,但是我不會給自己這種限制。”
“你所需要的資源,有可能在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國家。現在交通發達,去哪里都很省時間。在自身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為什么一定要限于在本區域找資源呢?”這位朋友如是說。
的確如此,資源在本地可能難以獲得,但是我們為何不能放下地域的限制,走遠一點呢?只要我們確信能有收獲,路途上的遙遠的確算不了什么。
事實上,現在出門越來越方便,我們沒有必要認為走遠一點就需要很高成本。去幾十公里外的地方,叫個車或地鐵、高鐵就可以解決;即使去幾千里外,只要提早訂票,也能獲得比較低的折扣,出行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都在下降。
不給自己設置地域上的限制,讓我們能在更大的范圍內,獲得更優質的資源。
三、在與人交往中,不受身份限制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與群分”。而現代人說,“圈子不同,不必強融”。于是很多人只和收入差不多、級別差不多、年齡差不多的人玩……
我認為,類、群和圈子的定義,并不只在于我們的身份。只要有交往交流的必要,我們都大可不必受制于身份。
如果我們因為顧及身份不同而不交往,就陷入了自我設限中。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不同階層的交往是有助于經濟的,因為強與強聯合會造成資源的集中,而強與弱的聯合或交往,會帶動資源的流動,減少貧富懸殊和知識不均。
誰規定我們只能擁有那種看上去“平等”和“有效”的社交呢?
一個流水線上的工人,就不能和公司里的高管打打羽毛球、交交朋友嗎?
一個開著奔奔的,就不能和一個開著奔馳的互相慰藉心靈嗎?
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年人,就不能和花季少女談談愛是什么嗎?
身份不同,不影響我們就愛好開展交流,不影響我們為對方創造價值,也不該成為我們交往的障礙。無論是對看上去比我們“高”還是“低”的階層,只要有交往的意向或需要,都不應受制于“身份”。
我曾經做了多年的記者,最開始的時候,對于采訪一些知名的教授、全國人大代表,或是國家的各個部門,總是會帶著一絲膽怯和緊張,覺得自己只是個小記者,不知道這些名人會不會接受采訪。但是一位同學一句話就點醒了我:“不用怕,都是人,他們還怕答不好呢。”是的,都是人,怕什么呢?從那以后,我不再受身份的限制,采訪名人時也更大膽主動了。
在人與人的交往中,身份的不同是很正常的,只要我們表達出尊重與真誠,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得到對方同樣的尊重與真誠。但是如果我們因為職務、年齡、財產的差異,直接拒絕溝通、交往,那么損失的只會是自己。
因此,我們大可放下“身份”的限制,以平常心與不同身份的人交往,做一個不設限的交往者。
一個不自我設限的人應該是怎么樣的?他應該是一個不受固有觀念影響和過往能力限制的人,是一個不受地域限制的的人,是一個不受身份限制而主動與他人交往的人。
這是我的答案。
你的答案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