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生活類新聞的主題也多半是對過去一年的總結和對新一年的展望。在某社區內,記者隨機采訪路人,提問的問題是在過去的一年中為誰付出的最多最辛苦。
90%的人都異口同聲,為孩子。在這些大人們為之付出心血和辛苦的孩子們中,有的尚在襁褓,有的就讀私立中學,有的結婚生子...
這樣的回答在意料之內,也在情理之中,它符合國人傳統的思想意識。就像歌里唱的一樣,“生兒育女一輩子,滿腦子全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我的同事已經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紀,依然每天與老母親保持通話聯系,即便是生活的同一座城市,即便是只是閑聊幾句吃喝拉撒打麻將之類的話題。
同時,也會打電話給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兒子,即便是昨天已經一起吃過飯,即便是兒子正在午睡,被電話吵醒的時候會略顯得不耐煩,她依然樂此不疲。
我們共事多年,我理解她的心思。已經是快要退休的年紀,工作上并非身居要職,身體和年紀的原因,已讓她無法投入更多的精力和體力,工作所帶來的成就感也是寥寥。
所有的寬慰和寄托只能來自于親人,作為女兒付出孝心,作為母親付出關愛,以此來獲得滿滿的存在感和滿足感。
沒有人喜歡孤獨地生活,離群索居的生活與人的本性想背離。如果有人看似孤獨地活著,那也一定有他人無法理解的樂趣。
滿足感、存在感和價值感,是人們在基本物質生活需求被滿足之后,所自然而然會追求的。
無論是追求事業上的成功還是養育一只熊孩子,都是人生的寄托,有希望,有盼頭,才覺得活得有意義。
新聞中,一個正在書店里看書的父親,外出打工掙錢養家已經十余年,小兒子就讀的私立中學,每年光學費就一萬多。已經47歲的他現如今在建筑工地開攪拌機,一個月三四千塊錢,一年到頭也回不了幾次家。唯一的愛好就是閑暇時來書店里看書。
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窗外華燈初上,映襯著這個父親一身洗的發白的舊衣服,顯得更加簡樸。當被問及出門在外感覺最難的是什么,他回答,那就是想家唄,在外面也沒有個家。
類似的場景再熟悉不過了。這是大多數勤勞樸實的普通人的生活現狀,年輕時每日為生活努力打拼,生活還未有起色,便又承擔起父親的角色,省吃儉用供養孩子。
望子成龍,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自己也老懷安慰了,一輩子的辛苦仿佛就是為了等待年老后的這份安慰。至于多年后,是否真能如自己所愿,恐怕也無暇想太多。
其實也不用等到多年后,看我們這一代人就知道了。我媽和她的發小最近經常微信視頻聊天,這位阿姨有些抑郁癥的傾向,平日里最希望能和好朋友聊聊天。
辛苦了一輩子,做點小生意,好容易熬到兒子結婚生子,以為終于可以頤養天年了,可是知“新”生活才剛開始。
兒子獨立性不強,自小被溺愛,結婚生子依然啃老,家中開支,養孩子的費用全都依靠父母,如今又準備生二胎,這位阿姨深感疲憊,所以出現了輕微的抑郁傾向。
老一輩的人,都寄望于孩子人生的分界點,就像電視里的公益廣告里演的,母親看著襁褓中的嬰孩,感慨道,等你長大了,媽就享福了。等你上了大學,媽就享福了。等你結婚了,媽就享福了。
孩子是在長大,可是媽媽已經頭發花白了,還沒等到享福的時候。人生是無止境的循環,需要面對和解決的難題永遠層出不窮,一勞永逸只是一種臆想而已。
我沒有孩子,很多人都跟我說過,還是早點養孩子好,不然老了會后悔。二胎政策放開后,很多人又說,早點要二胎好,不然老了會后悔。
過來人給予別人關于結婚生子等人生大事的建議,就像隨口說說請客吃飯的事一樣,簡單隨意。但其實,過來人的生活是否就如他們所說的老了不會后悔一般完美,未必。
我看到過,有人過這樣的日子,一家人親親熱熱,和和美美,孩子長大后孝順父母,父母頤養天年。我也看到過,兄弟姐妹為兩千塊的醫藥費就在醫院里吵得面紅耳赤,年邁的母親在病床上的抹眼淚。
選擇自己能夠承受也愿意承受的那條路來走,對生活的把控程度永遠是獲得存在感、安全感和價值感最好的來源。
每個人的選擇,都無可厚非,任何人也無從評價好壞,因為我們無法知道別人身上就竟發生過什么,冷暖自知。這是最好的尊重。
希望永遠在自己身上。無論是通過事業上的成功獲得豐厚的物質回報,還是通過在孩子身上付出愛和寄托來培育希望獲得回應,都來自于個人的選擇。歸根結底都是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夠圓滿,過得幸福。
幸福的定義對每個人而言,都各不相同,幸福的體驗也千差萬別。世上本就無感同身受這件事,重要的是自己覺得幸福就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