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這句話而意氣風發或者瞬間化悲痛為力量的,但是如果一直找不到你的詩或者屬于你的田野時候,請換個角度看世界。
2011年六月,結束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我沒有和其他小伙伴一樣選擇留在父母身邊,而是一不做二不休的去到了蘭州那樣一個較為落后且遙遠的西北城市。所在的院系在榆中新校區,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一個除了麻雀不見其他飛禽,飛機比鳥多的地方,用寸木不生來形容這個地方一點也不為過。辦完新生入學手續后,送哥哥坐汽車前往火車站,當車子發動的那一刻,淚水開始無聲的滑落,突然意識到,以后的四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我就真的要一個人在這個舉目無親的城市里摸爬滾打了。時至今日,想起那個時候,我都嘲笑自己也著實上演了一把偶像劇的情景,車子在前面飛奔而去,我在后面拼盡全力而不可得。那一刻,升入大學所有的喜悅都被現實的陌生和恐懼沖刷得一干二凈。
小的時候由于家庭條件不好,經常在學校受到其他孩子的嘲諷和譏笑。“你看,她的衣服還有補丁。”“咦,這衣服是從原始社會穿越過來的吧,這款式……”“你看她吃的,那是什么,像豬食……”每每這個時候,會委屈的回家找爸媽“評理”,“孩子,所以你們要好好學習,不要將來和你無用的父母一樣。”于是,努力,成了這么多一直激勵我成長的不二法則。大一的時候,參加了蘭州的一個征文比賽,認真的寫了稿子,找了專人指導和修改。信心滿滿的我在結果出來的那一天,卻感覺整個人從頭到腳都被冷水洗了個遍,原本是我的文章下面卻赫然寫著別人的名字。我以為是弄錯了,打電話給負責人,他告訴我,“你千萬別聲張,你知道她是誰家的女兒嗎?得罪了她,你以后還想不想混了?而且人家已經辦過招呼了,該給的稿費會翻倍給你,她只要個榮譽……”那幾天,我像是個被掏空身體的行尸走肉一樣,活著只是為了呼吸。終究,為了“混”下去,我妥協了。只是在后面的三年大學時光里,我沒有再投過稿。
如果說,真的還有理想這么一說的話,我一直最崇拜的是那些“下筆如有神”的作家或者是“口若懸河”的演說家,于是,長大后做一名編輯成了一顆埋在心里的種子。我向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也羨慕林徽因寫出的“你是人間四月天”那樣美的句子,我更驚羨于顧城的“我是一個孩子”……可是臨近畢業,多次投遞簡歷到報社等媒體平臺,均被無情拒絕。理由無非缺乏工作經驗等冠冕堂皇的說辭。一輩子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母不知從何處打聽來家鄉的小縣城正在招取老師的消息,熱情的打來電話告知我,并不斷勸導,“老師的工作穩定,而且離家近,讀了十幾年的書了,你可要給父母爭口氣啊……”我知道,畢業即意味著以后的生活都得靠自己了,無論酸甜苦辣;我也知道,父母所謂的爭氣,并非大富大貴,只是想讓我有個穩定的職業。而這一切,似乎無可厚非。于是,經過半個月的前思后想,我終于決定放棄去相戀了三年多的男朋友的城市,也放棄了留在大城市的念頭——回家。只為了給父母二十多年的含辛茹苦一個交代。理想,又一次在現實面前低下了它驕傲的頭顱。
昨天晚上和閨蜜聊天,她告訴我說,她可能也要回來工作了。我愕然,曾經那么努力留在城市的她,也終于在父母和現實面前低下了頭。她說,一個人在城市里打拼太不容易了,而且二十好幾了,家里人惦記和嘮叨最多的從工作開始轉移到個人家庭上來,在城市里,要想維系一個家庭的開支,對初入職場的她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所以,如果有機會,她更想退回到這個曾經生她養她的小城,找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然后再擇一人終老。我問她,那你那些理想怎么辦?她停頓了一會兒說,“可是,理想,它不能填飽我的肚子啊。”
沒能成為一名編輯可能是我一生的遺憾,可是,適時的學會放棄未嘗不是一種勇氣。現在的工作仍然會不盡如人意,可是也并沒有糟糕到無能為力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