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期,校園暴力充斥著我們的朋友圈:中關村二小被同學欺凌;山西運城少年被同學圍歐致死;重慶彭水學生廁所內被同學殺害;河北保定女生被同學羞辱;安徽黃山女生被同學下藥...
浙江大學一份針對“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顯示,49%的青少年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而87%的青少年曾遭受過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這種情況的出現,與社會的冷漠,不無關系:
冷漠的旁觀者
在校園欺凌的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有一個群體,是旁觀者。旁觀者這個群體龐大而不受注意,有時甚至包括了學校和老師,他們的叫好助威或默不作聲,都在無形中助長了施暴者的氣焰。
面對校園欺凌的行為,為何出手相助者少?我們不妨聽聽學生的想法:
“爸爸媽媽讓我不要管閑事,免得自己陷入麻煩。”
“既然老師都不管,我為什么要管?惹禍上身了說不定還要被老師罵一頓?!?/p>
“被欺負的都是性格孤僻,與周圍同學格格不入。我跟他又不熟,為什么要惹禍上身?!?/p>
冷漠的學校
在校園欺凌事件中,學校認為這是一個過分的玩笑,施暴者家長常常也無動于衷。
中關村二小事件中,扔筐的孩子家長憤憤不平地給受害人口頭道了歉,表示這么點事不值得大動干戈地鬧到學校去。
老師質問孩子:“發生事情怎么不告訴及早報告?平時也沒發現孩子有什么不對勁!”
學校接到了教委的電話后,不是配合工作,而是對受害人劈頭蓋臉一頓發難,大聲呵斥,翻白眼。受害人家長成了過分的家長:孩子在學校受傷就該學校管,家長不可以有意見;要求對方家長道歉是不對的;自己是一個不夠格的媽媽。
學校是受人信賴的仲裁方,同學是一起成長的好伙伴,當他們都成為冷漠的旁人時,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