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選擇怎樣過一生?選擇的標準是什么?為什么是這個標準?
你,最得意的是什么?最害怕的又是
常有朋友問我:你都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了,還折騰啥,平時把工作干好,孩子帶好就行了。可是,看看你,又是寫作,又是心理咨詢師,還上什么個人成長和家庭教育的課程,不累嗎?你到底圖個啥?
累倒真是不覺得累,至于圖個啥,好像也沒有多真切的答案。但是,有兩點我很清楚:
一是真心喜歡讀書碼字。若讓我一周不看書不動筆,會寢食難安,心理空落落的,總感覺缺些什么。這種感覺很不好。所以,無論如何,都會抽時間碼字,找點時間看書,這對我就像吃飯睡覺一樣,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調味品。
二是有一個小小的“執念”——想讓老了的自己“不后悔”。初中一年級開始,我的文具盒里就有一個手寫的小紙條“信心+毅力=不負自己”,直到高中、大學,工作幾年后,這個小紙條變成了一個指頭見方的小小卡片,被小心的藏在了錢包里。
我一直害怕自己老了的時候,會后悔這個沒做,那個沒做,會擔心那時候的自己看不起曾經的自己。
曾經,以老了的自己給當時的自己寫了一封信。大意是說,在夕陽西下的黃昏,躺在搖椅上,翻著自己寫的回憶錄,想著走過的每一步,有痛苦,有曲折,有歡笑,有淚水,在安靜無波的暮年,平靜而滿足地回望過往,享受安寧,踏實地對自己說:我來過,按照自己的心意,走過了青春年少,蒼茫中年,來到了老年,我不后悔。
這個畫面,總是不經意的在腦海浮現,每當我想要偷懶,想要懈怠,或者想對人生妥協,想要得過且過的時候,這個畫面就越發清晰。
如果到人生暮年,還有那么多想做而沒有做,還有那么多夢想停留在想象空間,還有那么多遺憾僅僅因為懶惰、懦弱,那老了的自己該多無奈,又該多傷心?!所以,為了老年的心安和踏實,我選擇在可以折騰的年齡,不輕易放過自己。
這樣的人生選擇方式是否科學,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有沒有一個更好的答案了?
萬維剛在《決策理性批判》中說:研究發現,70%以上的人呢,都后悔沒有成為理想的自己(理想的自己就是你“想要”成為什么人);只有20%的多的人后悔沒有成為義務的自己(義務的自己就是你“應該”干什么)。
他還說:人生根本就沒有對錯,那何不過的更有意識一點兒。也許“老了不后悔”就是一種不錯的生活方式。嘗試一些新東西,稍微追逐一下理想的自我,科學的結論是這種做不一定能讓幸福最大——但是我敢以科學的名義打賭,你將來不會后悔。
看了他的這段話,突然有一種找到知音的感覺,恨不能隔空給萬Sir一個大大的擁抱。
人生的活法有萬萬千千種,為何你獨愛這一種?這種選擇是否科學合理?
科學的角度看,理性選擇需要評估選項,評估選項需要標準,標準又是由價值觀決定的——而人的價值觀根本就不穩定,可以變化。所以,對人生的決策標準,是把人生的“后悔”給最小化。
你的人生決策標準是什么樣的呢?